第三百一十七章 陳張出使(五)(第2/2頁)
章節報錯
大約一炷香過後,下一堂課開始,與上一堂課幾人聽得毫無昏昏欲睡,沒有任何的新意相比,這一堂課是數術,課堂上講的是四則混合運算,各種括號的運用讓旁聽的幾人聽得一頭霧水。
尤其是課堂上使用的那種源於天竺的數字,以及加減乘除符號,更是讓陳廷敬眼前一亮,若是將這些數字引入大清戶部,會減輕戶部多少壓力。
就連原本對華夏學堂的教學有些失望的張廷玉也打起了精神,對於張廷玉來說課堂上所講的這些東西如同天書一般,對於張廷玉來說,對於數術的理解只有一些簡單的加加減減和九九乘法表。
張廷玉兩堂課都聽得是昏昏欲睡,上一堂課聽得昏昏欲睡,是因為課堂上講的太簡單,而這一堂課昏昏欲睡是因為聽不懂。
兩堂課上完之後,便到了中午開飯的時間,餘震瀚便邀請陳廷敬與張英和小張廷玉一起在學堂的食堂吃一頓午飯。
在食堂裡陳廷敬與張英發現了讓二人驚訝的一幕,餘震瀚居然付錢給食堂,這讓二人感覺非常的不可思議,怎麼說餘震瀚也是在為公家做事,還要自己花錢?
在吃飯的時候,陳廷敬忍不住問道:“鄭氏怎麼如此刻薄,餘先生為鄭氏做事還要自己私人出錢?”
餘震瀚微微一笑,解釋道:“學堂是教育部門,與禮部並不是一個部門,而且我們前來學堂參訪,也沒有事先報備,學堂的經費有限不可能承擔我們的伙食費用。
某隻能自己墊付中午的伙食費用,食堂會開具今日午餐花費的票據,某拿著票據回到禮部報銷。這是我華夏的財務制度,任何的公務花費都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張英看著眼前的這一餐葷素搭配的飯食,問道:“餘先生!這樣一頓飯需要多少錢?”
“我們吃這一頓午餐需要十文錢,”
“十文?每天十文錢,這些孩子的家庭能夠負擔得起嗎?”張英質心中充滿了質疑,大清普通百姓做工一天的收入也就三四十文,給孩子吃一餐飯就要花費四分之一,還有孩子讀書的費用又要多少,家庭日常的柴米油鹽要不要開支了?
“孩子們是免費享用的,這個費用是由教育部撥付,我們需要付錢是因為我們不在教育部的撥款範圍之內!”
“餘先生是說學堂的孩子吃飯都是免費的?”
“只要是華夏治下,所有的孩子包括午餐在內的讀書費用都是免費的,家庭只需要負擔孩子一些筆墨紙張的費用。
我華夏的紙張生產工藝非常先進,生產的紙張價格便宜又好用,滿清治下應該也有我華夏的紙張出售,而且我華夏推廣硬筆字,孩子書寫使用的筆墨紙張比使用毛筆的耗費要小的多。”
“餘先生確定所有的學堂都是如此待遇嗎?”
“二位若是不信,等到對安平熟悉了,可以自己走訪不同的學堂,或者尋訪一下各個地方的百姓,再說我華夏境內你們那邊的細作應該不少,這樣的訊息不會傳不回去吧!”
張英老臉一紅,他哪裡敢說滿清上下沒人相信細作傳回去的訊息,甚至認為細作有可能是已經背叛了朝廷。
就是現在陳廷敬與張英也是半信半疑,要知道鄭氏這種教育方式是需要投入大量的錢糧,這需要鄭氏要有雄厚的財賦。
學堂的午餐談不上可口,只能說不難吃,這樣的飯菜對於陳廷敬與張英來說只能說勉強入口,可是兩人清楚,在大清治下,大多數人家是吃不上這樣的飯菜的。
窺一斑而見全豹,由此可見鄭氏的財力非常的雄厚,完全有統一天下的財力基礎。
吃完午餐是一個時辰的休息時間,為了保證孩子們在下午都能有精神讀書,學校強制所有的學生在教室裡趴在課桌上睡覺。
雖然這樣睡不是很舒服,但是能夠保證孩子的頭腦清醒。下午的第一堂課就引起了張廷玉極大的興趣,這是一堂科普課。
課堂上老師用一個水晶製作的三稜鏡成功地將陽光折射成了一道絢麗的彩虹,透過這個小實驗給孩子們講述了雷雨之後出現彩虹的原因就是因為光的折射與分解形成的。
透過這樣的小實驗,一下子就將孩子們興趣吸引,讓孩子們知道了為什麼雷雨過後會出現彩虹。
雖然這些科普知識只是最基礎的光學知識,但是卻開啟了孩子們的視野,原本這些天象在百姓心中都是上天的警示,除了焚香叩拜、就是各種生活禁忌,比如一些地方就有一種說法,彩虹不能用手指指,會爛手指頭。
一個下午,張廷玉都沉浸在興奮之中,他是真的很想在這樣的環境中讀書。陳廷敬與張英更是震驚不已,自古以來解釋天象那都是天家的專利,哪個民間敢私自解釋天象,那可是犯了天條。
這鄭氏竟然這麼公開地給學生講解天象,二人也很震驚,兩人從來就沒想過天上的彩虹竟然是光線的折射現象。
課堂上老師還講解了日常見到的很多種光的折射現象,比如把一隻快子斜著放進清水裡,就能看到快子神奇地折彎了。
這些日常中經常看到的現象,卻沒有人仔細琢磨原因是什麼,而鄭氏已經將這些日常見到的現象進行了總結。這樣的一堂課,學堂命名為‘自然’。
一天的學堂體驗,讓陳廷敬與張英產生了絕望的感覺,和鄭氏相比,大清處處透著愚昧,彷佛鄭氏才應該是天下的未來。
回到館驛之後,陳廷敬將張英拉進自己的房間,沉聲問道:“敦復!你覺得我們還有與鄭氏談判的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