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震瀚哪裡能不明白小張廷玉為什麼會對自來水這麼著迷,任何人第一次見到華夏自來水的時候,都會感覺新奇震撼,都會去想這自來水到底是怎麼執行的,竟然能夠讓水在房間裡隨時流出來,又隨時能夠關閉閥門。

這些華夏的新技術若是不告訴這些人原理,估計這些人琢磨一輩子也不能想明白。

不過對於一個孩子的提問餘震瀚還是表現的很有耐心,笑著說道:“這自來水的知識要到中學才能學到,小學堂裡學到的都是基礎的知識,若是你想學到這些知識,可以留在安平學習。”

張廷玉抬頭看了一下父親的表情,看到張英微微點頭,大著膽子說道:“學生斗膽要先看看學堂先生學識!”

餘震瀚有些意外地看了一眼這個孩子,心說不愧是大王相中的孩子,這麼小就有質疑精神。華夏王在教育上一直都很推崇學生要有質疑精神,敢於對經典提出合理的質疑。

張英沒想到兒子會說出這麼一句話,他的本意是希望張廷玉主動說出願意在安平的學堂讀書的話,原本以為對自來水這麼著迷的兒子肯定會在自己的默許下點頭答應,沒想到這小子竟然冒出這麼一句不知死活的話。

“混賬性子!不可無理!”張英趕緊出言呵斥。

餘震瀚趕緊阻攔道:“張先生稍安勿躁,餘某倒是覺得令公子敢於質疑權威,是個讀書的料子!”

“餘先生太抬舉犬子了,不過是有點兒小聰明罷了。”

這時候,出行的車馬準備好,餘震瀚吩咐車伕第一站到距離館驛最近的小學堂,離館驛最近的小學堂是安平紡織廠附屬小學,這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紡織廠的職工子弟。

小學堂的校長根本就不會想到會有這麼高階的非教育部門官員來他們這所小學堂,一邊派人請示上一級教育部門官員,一邊連忙來到學堂外面迎接。

看到小學堂校長手忙腳亂的樣子,陳廷敬與張英對視一眼,心中震驚不已,從校長慌張的表情就能看出這絕對不是提前安排的。

在校長的帶領下,餘震瀚帶著滿清的兩位使者加上一個孩子進了學堂,其他人都被阻攔在學堂之外。

進了學堂會客室,校長這才緩過神來問道:“餘長官!您帶著滿清使者來我們學堂,可有什麼需要我學堂配合的?”

“校長不用緊張,我們過來是臨時決定,是張先生的公子想要觀察一下我華夏學堂的教育。校長可以給這個孩子安排一箇中年級的班級,讓他旁聽幾節課。

學堂不必做任何調整,一切按照既定的教學任務進行教學。”

校長長舒了一口氣,生怕這位禮部的高官來學堂進行一番胡亂指揮,打亂正常的教學秩序。

校長答應一聲剛要出去安排班級讓張廷玉去旁聽,陳廷敬與張英適時提出希望也能旁聽一下學堂的授課。校長看了一眼餘震瀚,見餘震瀚點頭預設,便轉身出去安排。

一會兒工夫,校長便進來會客室邀請陳廷敬三人去旁聽,三人跟隨校長來到一間教室,校長與正準備進教室上課的老師低聲說了幾句,便安排三人進入教室在教室最後一排臨時放了三把椅子請三人坐下。

班級中的孩子看著三個留著辮子的陌生人進入教室,都感到非常奇怪,紛紛竊竊私語。這時授課的老師走入教室,喧鬧的孩子們立刻停止了喧鬧,齊刷刷地站起來大聲說道:“先生好!”

“同學們好!請坐!”

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的三人屁股抬起來一半又坐了下去,正在三人尷尬之際,老師已經開始講課,這一堂課是語文課,講的是《三字經》中的‘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三人從來沒有聽過這幾句話,他們所接觸的《三字經》中朝代到‘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就已經沒有了,這些大明的內容想必是鄭氏的讀書人給加進去的。

這樣平澹無奇的幾句話並沒有引起三人的重視,反而有時間開始打量整個教室。只見整個教室長有兩丈,闊有一丈五尺。教室中陳設很簡單,實木打製的課桌與長凳,兩個孩子共用一個課桌。

教室中間是一條供學生行走的走廊,男女同學分別坐在走廊的兩邊。學堂裡竟然有這麼多的女學生讀書還是讓陳廷敬與張英感到意外,看來這鄭氏宣傳的男女兒童都要讀書竟然是真的。

讓陳廷敬與張英感到新奇的是老師身後的一大塊黑板,讀完了這幾句話後,老師開始將這幾句話寫在黑板上,使用的是一種如同白灰一樣的硬筆。

黑板上白字非常的顯眼,使得學生能夠清晰地看到老師所寫字的筆畫,由於華夏使用的是大明官話注音,因此與如今滿清的遼東官話發音有些許的差別。

不過這並不妨礙陳廷敬與張英看到這種教育方式的好處,原本私塾一名老師最多能夠教授七八十來個孩子,而用這種方式老師就能教授更多的孩子。

因為老師在黑板上寫一遍,就能讓所有的孩子看清楚這個字是怎麼寫的,筆畫順序如何,再配合《廣韻》注音,學生們很容易就能認識這些字。

這樣的教學方式無形中就提高了教學效率,使更多的孩子能夠走入學堂讀書,難怪鄭氏這些年一直宣傳所有孩子無論男女都必須進學堂讀書。

有了這樣的教學改進,肯定能夠讓更多願意讀書的孩子走進學堂,可是二人還是不相信鄭氏會讓所有的孩子都進學堂讀書。

就算官府願意,有些貧家的父母也不會願意花錢讓孩子去讀書,一個讀書孩子的花費可是一筆沉重的負擔,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忍飢挨餓供孩子讀書的決心。

至於鄭氏宣傳的所有孩子進學堂讀書都是免費的,陳廷敬與張英無論如何都不相信,就算是官府承擔了老師的束脩,可是孩子讀書的筆墨紙硯這些日常消耗的東西可都是需要家庭支出,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就在陳廷敬與張英胡思亂想的時候,教室外鐘聲響起,一堂課已經結束,在老師下課聲中,原本安靜的教室又開始了喧鬧。

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