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陳張出使(四)(第2/2頁)
章節報錯
“確實如此,若是一般情況,越是級別高的官員越是不喜歡談正事,往往都是在酒宴之中暗中隱喻,也就是俗稱的官場慣例。
可是我華夏畢竟不是滿清官場,而且滿清派官員出使,明顯是為了我華夏提出的巴蜀屠殺平民一事,我華夏已經提出了懲治兇手的威脅,若是滿清不懲治兇手,我華夏就會出兵對滿清進行打擊。
按理說滿清官員一下船就應該表明談判的態度,要求我們儘快安排談判的時間,這樣不慌不忙似乎勝券在握的態度明顯不符合常理。”
“何先生怎麼看?”
“臣到覺得這沒什麼,要臣說我們不管滿清是什麼想法,我們首先要確保我們自己的想法能夠順利實現,我們現在不出兵是為了等待吳周低頭。
在這個前提下,與滿清的談判也不失為一個手段,當吳週上下感覺我們出兵的意願變小的時候,吳週上下肯定會出現恐慌。
原本因為巴蜀屠殺事件,讓吳周看到了我華夏出兵的曙光,與滿清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用與滿清談判來給吳周施壓。
至於滿清的官員是否主動提及談判,對我們並不重要,只要我們表現出談判的興趣,滿清的使者在承天府駐留的時間足夠長,也就達到了我們想要的效果。”
鄭經看向餘震瀚問道:“餘愛卿!你覺得滿清派官員到我華夏的目的是什麼?”
餘震瀚知道這是華夏王對自己的考校,預判談判對手的目的,本就是外事工作的基本能力。略微思考了一下後餘震瀚答道:“大王!滿清目的其實一目瞭然,那就是用談判的方式化解我華夏出兵的壓力,若是能夠用談判的手段讓我華夏放棄出兵更好。
就算不能也要儘量拖延我華夏出兵的時間,爭取在我華夏出兵之前解決西南的吳周勢力,然後好集中精力應對我華夏的威脅。
如果臣猜的不錯,從陳廷敬與張英出發之後,滿清就加緊了對吳周的進攻,大王應該也收到了關於吳周與滿清戰事的情報。”
鄭經點點頭道:“沒錯,滿清的三路大軍開始從三個方向勐攻吳周,吳週上下已經及及可危,若是寡人猜的不錯,吳周派往我華夏的使者應該已經快到了。
不管滿清怎麼表現,我們都要儘可能的將滿清使者多留一些日子,餘愛卿這些日子要讓滿清使者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同時也要讓陳廷敬與張英感受到我華夏的強大是滿清不可匹敵的,這樣有助於打擊滿清的抵抗之心,等到這兩人回到滿清朝廷就會不自覺地宣傳華夏的強大。”
何斌笑著補充道:“有些不是特別重要保密的地方,比如軍營的日常訓練,武器的射擊比試等活動也可以邀請這二人參加。”
鄭經也是笑道:“若是這二位看到我們的火力齊射的場面,會不會對滿清產生絕望,生了投降我們之心?”
何斌愣了一下,隨即就明瞭了華夏王的心思,這兩人在滿清的名聲不錯,尤其是張英更是滿清宣傳的與鄰為睦的典範。
“說到這二人,臣想起了一個故事,張英在京城為官時,收到一封家人的來信,信中說鄰居吳家建房要將兩家共同使用的一條小巷佔據。
若是小巷被佔張家出門就會非常的不方便,張家自然不願意吳家多佔通道,雙方就把官司打到了桐城縣衙,兩家都是高官望族,縣令兩邊都不敢得罪,遲遲做不出判決。
張家人一怒之下修書一封給張英,希望張英能夠給吳家施壓,讓吳家不得佔據共用的巷子。張英看過家書之後,略一思索便寫下了一首詩寄了回去。”
鄭經當然知道這個故事,後世這個故事的地點都成了歷史人文景點了,是桐城著名的歷史文化景點。不過為了給何斌烘托氣氛,還是適時地做了一回捧跟:“那詩是怎麼寫的?”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詩寄回家裡,家人羞愧不已,連忙到縣衙撤訴,表示官司不打了,吳家願意蓋房子張家也不阻攔了。
縣令好奇地問:‘發生了什麼事,你們張家的態度發生這麼大的轉變?’張家人便把張英的這首詩拿了出來,訊息傳到吳家的耳朵裡,吳家人一下子覺得自家人若是真佔了巷子,豈不是成了小人。
既然你張家願意讓出三尺,那我吳家也願意讓出三尺。在張吳兩家的互相謙讓之下,原本不寬的巷子比原來寬了六尺。
老百姓們對這件事津津樂道,時間一長,這條巷子便被桐城百姓稱作‘六尺巷’!由此可見這張英還是有一些君子之風的。”
鄭經點點頭,又搖搖頭道:“這種謙讓的美德用在國內很好,但是用在外事上絕對不可以,國與國之間必須分毫必爭,謙讓換來的只能是對方的得寸進尺。”
餘震瀚連忙躬身應是,他知道華夏王是在告戒他不要把儒家那套仁恕的理論用在外事上,外事爭的是國家利益,應該是寸土不讓、分毫必爭。
第二天,餘震瀚到安平館驛陪同陳廷敬與張英遊覽安平,二人試探著提出不要規劃路線,走到哪裡算哪裡。餘震瀚笑著說道:“兩位放心,除了軍事禁區和科研重地,其他的區域兩位先生想去哪裡都行!”
“我們能去學堂看看嗎?我想看看自來水是怎麼造出來的!”小張廷玉插話問道。
張英呵斥道:“別渾說!不要為難餘先生!”
餘震瀚笑著說道:“這有什麼為難的,若是幾位沒有意見,我們第一站就可以挑一所小學堂去參觀,若是兩位有興趣,也可以聽一聽我華夏的孩子是如何上課的!”
“太好了!會講自來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