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用在國家層面上,卻是一個非常好的主意,兩人都很清楚,華夏的絲綢瓷器,這些東西有多少都不夠賣,那些西夷人傻錢多,願意拉著一船銀子來華夏購買這些商品。

不過這些年海禁導致很難看到西夷的身影,原本澳門還有一些佛郎機人,現如今也被鄭氏趕走,不知道去了何方。

張英沉聲說道:“當年鄭芝龍稱霸海上,每年光是發放船旗就能獲利上千萬兩,麾下養活了幾十萬的軍民,若是鄭芝龍有鄭經一半的謀略、本事,這天下也不會落到大清的手裡。

可以說大清能得天下還真是僥倖之極,正是這種僥倖得來的天下,其實是給大清埋下了隱患,可以說吳逆之亂早在二十年年前就已經埋下。

若是沒有鄭氏,大清平定三藩之後,一定能夠迎來一波盛世,可惜的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最終笑到最後的應該是原本我等最看不起的海寇。”

陳廷敬苦笑道:“與鄭氏相比,大清反而更像匪寇,就拿鄭氏發難的理由難道不該是我等讀書人應該捍衛的嗎?

八旗大爺嗜殺成性,無論走到哪裡帶來的都是殺戮,這些自認為自己是主子的旗人,絲毫沒有將漢人百姓當人看,這也是大清已經統一天下立國幾十年,卻依然有這麼多反抗的原因所在。

高壓的國策只能讓百姓暫時屈服,遇到火星就如干柴遇到烈火一般熊熊燃起,若是三藩之亂被平定,百姓反抗無望會迎來幾十年的太平日子,儘管活的人不如狗,至少還能安穩地活著。

可惜的是八旗大爺根本看不到大清所處的危險境地,還在一味地將大清推向危險的邊緣,鄭氏一直都在為統一天下做準備。

八旗的屠殺正好給了鄭氏大義的名分,看看各地掀起的輿情,能說這是百姓自發組織的嗎?”

“子端很清楚我們這一次的出使一定會無功而返吧?”

陳廷敬微微一笑,沒有作答,而是反問一句:“敦復聽過‘胡人無百年國運’這句話吧?”

張英心中瞭然,這晉中老西兒從長安出來的時候,就已經想好了要留在鄭氏,為此連妻兒都不要了。為了家人的安全,在鄭氏佔據天下之前,自己與老西還是要裝一下忠臣的。

滿清派來使節要談判的訊息很快便被送到承天府,剛回到承天府的鄭經聽到這個訊息,立刻命人將華夏要與滿清談判的訊息放出去。

這些日子,鄭經一直在等吳周派人前來與華夏進行談判,鄭經是真心希望將這些華夏難得的人才保留下來,不然早晚都會在與滿清的內戰中消耗殆盡。

可是吳周明知道自身已經再無翻盤的機會,卻始終不願向華夏求救,華夏在吳周境內的情報人員傳回來的情報也顯示,吳周內部分歧很大。

尤其是吳氏親族堅決反對向華夏投降,他們的理由是吳氏已經稱帝,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就算是現在鄭氏不清算,早晚也會找理由清算。

自古亡國之君可沒有幾個有好下場的,吳氏何德何能,叛國、弒君、造反各種人臣最大的惡事全部做了一個遍,憑什麼讓人原諒。

由於吳氏親臣的反對,吳氏高層始終無法達成一致,哪怕是如今連巴蜀都丟了,整個吳氏已經退守到廣西、雲貴。

滿清軍隊喇布部從永州方向向廣西進攻,圖海部從辰州方向向貴州進攻,張勇、王進寶部從巴蜀向雲南進攻,吳周已經到了生死邊緣。

這個時候滿清前來談判的訊息正好給了鄭經一個對吳周施壓的機會,只要華夏與滿清談判的訊息傳到吳周耳朵裡,吳週上下必然會一團慌亂。

吳週上下沒有人敢保證華夏不會倒向滿清,甚至與滿清達成某種瓜分天下的交易。

而在松江的陳廷敬與張英一眾滿清出使人員,也在海軍的護送下在黃浦江口碼頭登上華夏一艘新式運輸船,這艘運輸船最大的特點是沒有船帆,而在船舷兩側各有兩個帶著槳葉的明輪。

陳廷敬與張英二人按捺著心中的疑惑,在海軍士兵的引導下登上這艘怪異的大船。很快兩人就看到船上的兩個高聳的煙囪裡冒出了白煙,緊接著一聲響亮的汽笛響起。

“都······”

汽笛聲響起後,在引水船的牽引下,大船緩緩離開了碼頭,進入航道。隨著與引水船連線的纜繩解開,船艙中發出巨大的轟鳴聲,大船兩側的明輪開始轉動,撥動著水花大船向著大海深處駛去。

陳廷敬與張英都是第一次乘坐海船來到大海深處,兩人誰都沒有心思待在海軍為二人安排的船艙裡,尤其是小張廷玉更是興奮地大呼小叫。

幾人扶著欄杆望著一望無際的大海,頓感心中一片空靈,天公作美今天的大海上風浪不大,蔚藍的大海上時不時有海鷗在大船的頭頂盤旋,跟隨著大船前行。

海鷗為何喜歡跟隨船隻前行,這個時代的人們並不清楚,不過卻不妨礙華夏航海人對海鷗的喜愛,華夏海軍認為海鷗是一種吉祥鳥,只要有海鷗伴飛就意味著這一趟的航行一定會非常的順利。

連續幾天的航行,讓原本興奮的滿清出使人員開始變得萎靡,雖然這幾天海上的風浪都不是很大,不過搖動的船隻還是讓這些從來沒有長時間航海的滿清人員出現了暈船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