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統一天下的準備(第2/2頁)
章節報錯
一直沒有說話的劉國軒起身說道:“大王!臣反對現在就與滿清再次開戰,古人云:‘君子不發無義之兵’,我們剛剛與滿清簽訂和平條約沒幾年的時間,現在貿然撕毀條約,會給滿清留下口舌。
而我們在讀書人中的口碑也不是很好,一旦天下輿情洶洶,就算是我們攻打下城池,想要獲得民心也是事倍功半。”
鄭經暗自點頭,歷史上能夠留下濃墨重彩之人,哪個都不是等閒之輩,比起戰略眼光,在場的群臣恐怕也就只有張煌言與陳永華能與其比肩。
“那也不能因為狗屁的輿情,我們就畏手畏腳的不敢打了吧?”周全斌瞪著眼睛看著劉國軒問道。
“邦憲不要急躁,打仗容易,結束戰爭難,我們不能貿然開戰,這對我華夏沒有任何好處。依某之見,我們還是先整備人馬等待一個光明正大出兵的機會。”
“你所謂的時機若是不出現,那我們就任由滿清再次一統天下嗎?”
“想找滿清的毛病,那還不容易,只要我們援助吳週一些武器,讓吳周狠狠地打一下滿清,受傷的滿清一旦發起狠來,一定會破壞與我華夏簽訂的條約。”
“觀光是說屠城嗎?”陳永華皺起了眉頭。
“沒錯!滿清這種透在骨子裡的野蠻,不是一份條約能夠約束的。只要吳周下手夠狠,將滿清的獸性逼出來,屠城就是必然。”
“觀光說的不錯,有句話叫狗改不了吃屎,滿清骨子裡透出的野蠻也一樣改變不了,只要滿清敢屠殺平民,就是我華夏為民請命之時。”鄭經一錘定音,算是給會議定下了調子。
“既然大王下了決心,臣需要知道大王要在定鼎天下的大戰中投入多少兵力,作戰預算是多少,臣好做好預算安排。”
“瑞圖不要著急,這場大戰一旦開始就是一場席捲戰役,與預算相比,人才的儲備更加重要,要知道我們一旦接手整個天下,兩京一十三省至少需要上百位省級官員,府、州、縣以下的官吏更是多如牛毛。
這些官吏的安排我們真的做好準備了嗎?別到時候倉促安排,讓一些投機分子鑽了空子,我們為之努力的這一切,到頭來卻還是會讓這些投機分子成了這個國家的主人。”
涉及到人才問題,這是陳永華這個內閣總理大臣的分內之事,當鄭經提出人才問題的時候,陳永華信心十足地說道:“大王!不會的,先不說承天府與瓊州府這樣的核心地方,每年都有大量的中學學歷的學生畢業,就是南洋呂宋、舊港、滿剌加各地也是能夠為中原提供一些畢業的中學生。
更別說廣東已經全面的開始了義務教育,用不了幾年,就能為國家大量地提供合格的基層人才。更別說隨著我們在福建、松江、海州、山東等地的建設開發,也會為國家源源不斷地提供需要的人才。
就算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會出現一些官吏不足的情況,隨著我們對天下掌控越來越穩定,人才的問題根本不是問題。
更何況我們還有分佈在各個地方的天地會各級成員,這些地方上的天地會會員雖然良莠不齊,卻是我們能夠快速掌控地方的重要助力。”
“復莆!想法是好的,可是執行起來卻並不容易,你想想若是人才全從承天府、瓊州府、廣東調任出去,那麼就會出現一個可怕的問題,那就是這天下的官員不是閩人就是粵人。
這讓北方人怎麼想?這天下是閩粵兩省的嗎?”
這話提醒了陳永華,讓陳永華想到了洪武年間的一場科場大桉,洪武三十年的丁丑春闈,會試共錄取了五十二名貢士。
大明初定,加之朱元章對官員非常不友好,因此很多讀書人都不願意在老朱活著的時候出來應試,只等著朱允炆繼位之後再進行科舉。
因此這一科的錄取人數非常的少,然而就是這麼少的人數出了問題,所有貢士全部都是南方人,北方舉子一片譁然,認為這是科舉舞弊。
因為主考官劉三吾與副主考白信蹈都是南方人,北方舉子便主觀的認為主考官偏向南方舉子。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北方是蒙元的主場,受蒙元胡風影響,北方人對於讀書並不怎麼重視,更喜歡習武從軍,直到後世北方有很多地方都是武術之鄉。
真要憑著讀四書五經當官,估計南方人能把整個大明的官位都佔據了,長此以往必然導致南北失衡,嚴重情況下還會造成分裂。
老朱做為一位老謀深算的皇帝,怎麼可能看不到這裡面的隱患,本來想著讓主考官稍微的變通一下,適當錄取一些北方的舉子。
結果這位劉三吾八十多歲了,依然性格剛硬,脖子一梗一口將老朱的建議否決掉,理由冠冕堂老夫為國選材哪敢徇私?
這話將老朱揶的一口老血差點噴出來,老朱心說你老王,啊!不對是老劉脾氣臭,認死理,那咱就找個不認死理的。
於是老朱又換了一個叫做張信的閱卷官重新閱卷,結果更是一點兒面子都沒給老朱留,錄取的人員原封不動。
這不是直接打老朱的臉嗎?已經徹底黑化的老朱怎麼可能慣著這些人,於是乎一場科場大桉掀起,
從此大明的科舉便有了南北榜,這場大桉中看似這些號稱剛正不阿的讀書人真的是秉承著一顆為國為民之心嗎?他們不知道這樣取仕的後果是什麼嗎?
很顯然他們是知道的,可是南方官員怎麼會輕易放棄他們好不容易爭取來的這種科舉優勢,別忘了考什麼,學什麼,這些可都是南方人制定的。
有人會說北方人為何不參與科舉規則的制定,還是那句話,北方人多年以來沾染了胡氣,更願意操刀子上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