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人的猜測並沒有錯,劉國軒在收到倭人在左伯登陸的訊息,立刻率領大軍從中津城傾巢而出,橫跨國東半島,一路暢通無阻地抵達日出藩,與中津藩一樣,日出藩也已經是人去樓空,成了一座空城。

與倭人判斷的一樣,劉國軒也判斷倭人若是想要儘快與自己決戰,那麼就一定會從左伯北上,雙方很有可能會在接下來的某一時刻遭遇。

為了確保大軍的安全,劉國軒將大軍中所有的馬匹都集中起來交到斥候手中,命令斥候至少要遮蔽大軍前面五里以上的距離。

一旦發現敵人蹤跡,立刻就地佈防,與倭人打一場硬碰硬的陣地戰。

由於距離原因,倭人率先抵達了府內城,並在府內城西的野津原佈下了陣勢,以逸待勞等待華夏大軍的到來。

堀田正俊並不相信各藩聯軍的戰鬥力,便將聯軍安排在府內城防守,與幕府大軍形成夾角,讓華夏軍隊不敢全力進攻一處。

雙方還沒有正式拉開戰幕,斥候戰就已經開始慘烈的絞殺,為了儘量遮蔽自己的戰場意圖,雙方的斥候在野津原以北的原野進行了慘烈的廝殺。

單兵素質上,華夏軍隊要高出倭人一大截,可是論起陰狠毒辣,華夏士兵卻無法與倭人相提並論。

雖然倭人斥候採用各種忍術隱藏行跡發起攻擊,給華夏陸軍造成了一定的傷亡,但是華夏陸軍的戰術配合一旦形成,最終依然是華夏陸軍取得最後的勝利。

經過反覆的滲透搏殺,雙方都摸清了對方的具體位置,也清楚了各自的具體兵力。面對四倍於己方的敵人,激起了劉國軒的戰鬥慾望,這一戰就是劉某人揚名立萬的時候。

雖然說渴望一戰,但是劉國軒可一點兒都不敢小瞧這些倭人,不說禍亂大明沿海百年的倭寇,就是當年‘壬辰之亂’的倭人也表現出了一種狠勁兒。

劉國軒將六個鎮的陸軍一分為二,四個鎮的陸軍加一個炮兵鎮前出到野津原與倭人在野外決戰,剩下兩個鎮的陸軍擋住府內城的倭人,與海軍兩面夾擊,保證在野津原戰事沒有結束之前,不讓府內城的倭人出來搗亂。

野津原是一個普通的倭人村莊,主要依靠種植與狩獵為生,小村子的百姓已經被倭人轉移到了後方,堀田正俊利用倭人的村莊佈置了一個還算堅固的野外營壘。

營壘前方是五十門從江戶帶來的大銃,口徑是西夷鬼畜所說的六磅炮。這樣的短管輕炮雖然有效射程也就是一里左右,但是因為攜帶輕便,很受倭人的歡迎。

比起大明引進的海軍長管加農炮(紅衣大炮)更加適合陸軍使用,在武器的選擇上,倭人吸取了‘文祿之役’失敗的教訓,很重視火炮的裝備與使用。

因此在倭國的各個城池都能看到火炮的身影,不過倭國國小民貧,裝備不起大口徑火炮,因此這些火炮在與華夏軍隊的交戰中能夠起到多少作用就不得而知了。

華夏與倭國兩軍終於在野津原相隔不到二里的距離拉開了陣勢,堀田正俊舉著望遠鏡打量華夏軍的時候,劉國軒也站在望樓上觀察倭軍的陣型。

倭人的軍隊普遍採用長槍做為武器,長槍以竹為杆,以鐵槍頭為槍頭,尾部插入竹杆中用泡溼的細牛皮繩捆綁,在牛皮繩乾燥之後就會形成自緊功能,因此倭軍的槍頭不會出現明軍槍頭脫落的戰場事故。

在精工這一方面,倭人要比華夏更加細膩,這大概與倭人地小民窮有關係,任何材料都要精工細作,才能不浪費材料。

除了大部分身穿竹甲手持長槍的足輕之外,還有大量的弓箭手與火銃手,這些弓箭手與火銃手應該都是倭人的精銳,戰鬥打響之後必須優先打擊這些遠端打擊兵力。

堀田正俊站在望樓上看著華夏軍隊的陣型,心中有些疑惑,這些唐人軍隊竟然都沒有披甲,一旦發生肉搏,披甲兵與無甲兵相比能夠以一當十。

以唐人的財力不應該為連給士兵披甲的財力都做不到吧,堀田正俊心中疑惑,或者說唐人軍隊有著自己不知道的防禦秘密。

兩方主將在不緊不慢地觀察著對方的陣型,手下的軍隊卻在忙碌地佈置著各種戰前準備。尤其是華夏軍隊這邊正在緊張地佈置著炮兵陣地,四個鎮的鎮屬炮兵,與炮兵鎮的炮兵,合在一起,以品字形共計佈置了三個炮兵打擊群。

每個打擊群擁有一百五十門火炮,分別對應著我軍的三個方向,中間突出位置的炮兵應對正面的倭人炮兵,以及正面衝擊的步兵。

左右兩個叢集護住大軍的側翼,隨時打擊倭人側面迂迴的軍隊。每個炮兵叢集都有兩個千總的步兵進行保護,防備敵人有可能突然而來的衝擊。

堀田正俊怎麼可能讓華夏軍隊從容佈陣,在發現華夏軍隊的意圖之後,立刻下令自己大銃隊向著正面的炮兵陣地立刻發射炮彈進行打擊,在炮兵打擊的同時,鐵炮隊與弓箭手開始在刀盾手的保護下向前推進。

同時。

左右兩側各派出一個萬人隊的長槍兵進行側翼迂迴,大戰一觸即發!

“通!”

“通!”

“通!”

倭人的炮兵一上來連試射都沒有就開始了一輪打擊,這種目視瞄準能夠打到什麼地方全憑經驗,能不能夠打的中全憑運氣。

五十門火炮一輪打擊下來,只砸翻了華夏炮兵陣地幾門火炮,造成了十幾個炮兵的傷亡。炮兵們並沒有因為敵人率先進攻而慌亂,誰讓人家是先一步佈陣以逸待勞呢!

炮兵們都知道這一輪炮擊之後,至少會有兩分鐘的安全期,必須利用這個時間抓緊佈置陣地,同時對敵人火炮陣地進行測量,調整火炮角度。

在炮兵們堪堪布置完畢,第二輪打擊再次襲來,炮兵紛紛躲避天空飛來的炮彈,後裝子母炮其中一個好處就是彈藥的裝填不用放在陣地上,因此陣地上不會出現火藥殉爆的場景。

在第二輪炮擊又被砸中四五門炮,人員因為躲避及時,並未出現傷亡。

等到敵人的炮彈落下之後,炮兵指揮官大吼一聲:

“火炮角度三十五,目標距離三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