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鄭經與康熙兩面的確認,簽字的日期定在了半個月後,也就是興武元年六月初六(康熙十五年年)。

康熙提前三天便離開京城從朝陽門出城抵達通州,從通州碼頭登上了前往天津的官船。

滿清朝臣希望康熙多帶一些侍衛,以防萬一,被康熙拒絕了。

在康熙看來,海寇若是想加害他,沒有必要如此大費周折,把他騙到天津加害。德勝門外的一場大戰已經徹底的讓康熙明白,大清與海寇的軍事差距已經拉大,這個時候再打下去就是自取其辱。

所以在前往天津的官船上,康熙只帶了一千大內侍衛,以及明珠、陳廷敬、張英等隨侍的大臣。還有何義做為華夏方面的聯絡使者,也一起跟隨滿清的官船順著運河而下。

十幾艘官船在華夏海軍小型夾板船的護送下,一天時間便抵達了三岔口,在三岔口靠岸休息了一個晚上。

第二天,從三岔口進入海河主河道,一路暢通無阻地來到大沽口港口。

鄭經給足了康熙面子,在大沽口港口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康熙從官船上一登上碼頭,就看到了一隊大約千人左右的軍隊,正在碼頭兩邊列隊站立。

以康熙的眼光一眼就能看出這隊人馬絕對是精銳中的精銳,就算是貼身肉搏,自己帶來的那一千大內侍衛在這隊人馬面前也未必佔得了便宜。

這一隊人馬沒有穿戴盔甲,而是還延續著大明的軍服樣式,不過海寇的軍服要比大明的軍服顯得更加的修身,能夠襯托著士卒更加的高大挺拔。

這一身大紅色的軍服穿在身上遠遠望去一片火紅,看起來非常的鮮豔奪目。

康熙有些恍惚,他出生的時候,大清已經徹底的平定了北方,等到他登基的時候,就連大明最後一個皇帝也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他還沒有親眼看到大明軍人模樣。

雖然說眼前的軍人與曾經的大明軍人關係並不大,但是畢竟是打了多年大明旗幟,軍隊的編制形態多少也會有一些明軍的影子。

在看到穿著一身明黃滿清服飾龍袍的康熙踏上碼頭,鄭經主動上前抱拳道:“歡迎清國皇帝愛新覺羅·玄燁蒞臨天津港!”

這句問候是華夏君臣一起商量過之後,決定下來的。這樣的問候語既不顯得華夏方面居高臨下,也不顯得華夏方面有諂媚滿清的嫌疑。

以一種最平等的方式對等迎接康熙的到來,是能夠讓雙方都接受的方式,這樣的問候也得到了滿清方面的認可。

康熙也對鄭經回應道:“朕與華夏王神交已久,今日與華夏王相見真乃三生有幸!”

“寡人也對清國皇帝神交已久,尤其是聽到皇帝陛下十四歲就能暗中佈置拿下權臣,更是讓寡人擊節稱讚。”

兩人在碼頭上簡單地寒暄了兩句,鄭經便伸手邀請康熙與身後的滿清諸臣登上了已經靠在棧橋上的‘萬年號’。

這艘第一艦隊的旗艦,這次京畿攻略結束之後,將要返回船廠大修,畢竟是一艘建造多年的老艦,已經服役多年,若是不進行大修已經很難承擔遠海作戰任務。

可就是這樣一艘在華夏海軍中已經是老艦的軍艦,落到滿清君臣眼中也是無比的震驚,都說海寇的艦船厲害,沒有直觀看到,還是沒有辦法理解。

如今看到如山嶽般停靠在棧橋邊的鉅艦,帶給人一種排山倒海的壓力,人站在這樣的鉅艦旁邊顯得那麼的渺小。

就是他們來的時候乘坐的官船跟這艘鉅艦比起來就像一個小孩子的玩的玩具,難怪施琅會說就算是十年也未必能夠趕上海寇的水師。

不過康熙還是比較有定力的,這樣的鉅艦再厲害也開不到陸地上,只要大清把沿海讓出來,大力發展陸師,海寇又能怎麼樣。

可是這種給自己鼓勁兒打氣的話,一想到京城外面的那些海寇的陸師,頓時就沒了多少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