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進行到現在只剩下兩條還沒有最後敲定,藉著十九條的這個緩和機會,雙方一致同意暫時休會。

長時間高度緊張的神經,使人極易產生疲勞,談判桌前的唇槍舌劍,絲毫不遜於戰場上的刀光劍影。

利用休會的時間,明珠再次返回京城向康熙彙報,明珠很清楚,最後一條才是最要命的,讓皇帝出城拜見海寇,那就等於大清向海寇臣服。

從此之後,大清的聲望將會一落千丈,那些原本只是依附於大清的勢力,會馬上就蠢蠢欲動。

再次見到康熙,明珠發現康熙又瘦了一圈,很明顯皇帝承受了很大的壓力,看到明珠之後,康熙沒有說多餘的廢話,直截了當地問道:“談的怎麼樣了?”

明珠將已經草擬好的文字呈了上去,康熙仔細地翻看著每一個條款,看完之後嘆息一聲說道:“朕知道你們已經盡力,我們現在力不如人,又如之奈何?”

“奴才等人跟海寇據理力爭,然而海寇很明顯更擅長做這種文字遊戲,他們這些條款有些奴才與陳大人也一時想不出目的是什麼。

奴才始終覺得這些海寇提出這些條件肯定是無利不起早,這些條款不管哪一條終究是利於海寇的。”

“你不說朕也知道,告訴你一個壞訊息,就在你們談判的時候,宣府方向過來的援軍,已經被海寇打得全軍覆沒。

只有少數人馬跑了出來,朝廷人馬就在城牆上目睹了這一場大戰,與其說是大戰,不如說是屠殺。

海寇手裡有大量的速射火炮,這些火炮類似於大明的佛郎機炮。不過卻比大明的佛郎機射的遠、打得準。

宣府一共派來一萬援兵,三千騎兵搭著七千綠營,這樣一支人馬若是在以前,敢跟偽明五萬人馬硬碰硬。

可是海寇同樣也出動了一萬多人馬,這一萬多人馬竟然膽大到將宣府援兵進行了包圍。看似非常單薄的陣型,即使是宣府兵馬使用騎兵衝陣,依然無法靠近海寇三十步之內。”

“皇上的意思是說,海寇這些天的攻擊一直都沒有發揮出真正的實力?”明珠吃驚地問道。

“朕不想承認,然而這就是事實,甚至朕現在都有些懷疑,海寇沒有急著拿下京城,是故意用京城吸引大清勤王的援軍,這一招我大清當年在遼東可沒少使用。”

“那皇上的意思是......?”

康熙知道明珠沒有說出的話是想說什麼,嘆了口氣說道:“現在是海寇以逸待勞,援軍遠道而來,本就疲憊不堪,在面對海寇的快槍快炮的時候,根本就是羊入虎口。

眼下襬在朝廷面前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不論付出什麼代價,都要把條約簽下來,等到海寇退兵之後,我大清的工匠也要奮發起來,爭取早日造出媲美海寇的武器。

若是能夠從海寇手裡得到這些武器的樣品,工部就能根據樣品加以仿照。在沒有滅掉海寇之前,朝廷不能停下火器的打造與使用。”

明珠明白了康熙的意思,沉聲說道:“皇上!奴才可以嘗試著與海寇談判,能不能從海寇手中獲取武器。”

“海寇又不是傻子,怎麼可能輕易將這些利器賣給朝廷,就算是肯賣那也一定不是海寇最厲害的武器。

細作不是說海寇賣給了吳三桂不少的火銃,前線的將軍也承認吳三桂的火器營確實很厲害,不過從將領的描述中,吳三桂的那些火銃也不過是一些自生火銃。

雖然相對於大清的鳥銃,有一些優勢,但是遠沒有海寇手中的海寇這麼犀利,射程又遠,準頭還準,朕與工部一直都在想海寇是如何做到的,卻一直沒有頭緒。

不過能拿到海寇賣給吳三桂的那種火銃也可以,至少朝廷在對上吳三桂的時候,在武器裝備上不會落於下風,不再用大清的人命去填吳三桂的鉛彈網。”

明珠知道皇上現在真的害怕了,若說沒有宣府的人馬覆滅的時候,皇帝還會覺得京城守軍只要不怕傷亡,還是有可能守住京城,宣府的人馬被滅掉之後,這樣的僥倖心理也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