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六章 天下局勢(第1/2頁)
章節報錯
京城的華夏軍隊終於撤走,從天津回到京城的康熙終於鬆了一口氣,京城暫時安全了。
然而華夏軍隊並沒有走遠,就頂在天津,隨時都有可能再次兵臨城下,滿清朝廷上下已經達成共識,在沒有滅掉吳三桂,不能集中兵力對付海寇,滿清是打不過海寇的。
同時滿清上下也分析了海寇的弊端,那就是海寇養的都是精兵,這樣的養兵方式最大的缺點就是不能大量養兵。
因此滿清朝堂估計,海寇的總兵力不會超過二十萬人,在海外還有那麼多的地盤需要守衛,能夠用來對付滿清的兵力不會超過十萬人。
只要滿清能夠騰出手來,集中兵力對付海寇,至少在陸地上還是能夠將海寇趕下海的,眼下最要緊的就是兩件事,一件事是籌備遷都,京城離著海邊太近,隨時都會受到海寇的威脅,這太危險了。
另一件就是要抓緊時間滅掉吳三桂,哪怕不是滅掉,讓吳三桂吃幾次敗仗,讓各個勢力看出吳三桂的頹勢,其他勢力就會動搖思想,朝廷便可各個擊破,分化瓦解。
然而就在滿清上下籌備著遷都的事宜,前線傳來一個噩耗,武昌府丟了,大清國安親王嶽樂戰死在武昌城。
這個訊息傳到京城,滿清上下一片譁然。武昌府到底有多重要滿清朝廷的有識之士非常清楚,武昌一丟漢水上的襄陽就成了一座孤城。
襄陽若是再丟了,關中的門戶就徹底的開啟了,再往關中遷都就成了泡影。
康熙立刻召集重臣議事:“襄陽的守將是誰?”
“回皇上!襄陽並無大將駐守,年前才上任的知府于成龍負責襄陽的城防。”吏部滿尚書納蘭明珠出班回稟。
于成龍這幾年在滿清的官場風頭正勁,被康熙譽為‘天下第一廉吏’,按照原本的時空,他這個時候本應該以湖廣按察使的官位在黃州任職,主持前線大軍的後勤。
這個時空黃州府已經成了滿清與吳軍拉鋸的前線,已經荒廢。考慮到于成龍的內政能力,嶽樂便將他安置到襄陽主持襄陽的防務。
襄陽在武昌上游,武昌不失襄陽就是安全的,因此嶽樂並沒有在襄陽安置重兵,並安排大將駐守。
可是讓嶽樂沒有想到的是吳三桂竟然跟他玩兒了命,不顧傷亡地炸塌了武昌城牆,沒有了城牆天險的清軍無法擋住集中了吳軍精銳的神機營的遠端排槍射擊。
很快便被吳軍佔據了城牆,當武昌城門被開啟之後,城破的結局已定。這個時候,嶽樂還是有機會逃走的。
嶽樂卻沒有選擇逃走,而是選擇了在武昌府的原楚王府殘餘的建築改建的平遠大將軍府中點火自焚。
嶽樂死了,武昌的清軍中八旗兵選擇了逃向上遊的襄陽府,綠營兵選擇了投降。
拿下武昌府,吳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五萬最精銳的神機營傷亡過半,其他人馬也各有損傷,好在吳軍是戰勝的一方,軍械損失並不大,只要有人,經過幾個月的休整,神機營的實力最少能夠恢復個七八成。
夏國相與馬寶攻下武昌府之後,第一時間就給吳三桂發去捷報。吳三桂看到捷報之後大喜過望,隨後看到傷亡之後,又是心疼不已。
五萬神機營是這些年偷偷摸摸與鄭氏交易建設起來的,這一下子就報銷了一半,怎麼能讓吳三桂不心疼呢?
若是還能從鄭氏那裡買到武器,吳三桂還不會覺得太心疼,偏偏這火銃鄭氏以自己現在已經與滿清開戰的理由不賣給吳軍了。
不過能夠拿下武昌府還是讓吳三桂非常的高興,當即下令夏國相率領神機營就地駐守武昌府,馬寶率領三萬人馬沿著漢水上溯,連下漢陽、安陸直取襄陽。
然而讓吳三桂沒想到的是,馬寶在襄陽卻碰了個大釘子,損兵折將卻沒有拿下襄陽。只好退到宜城駐紮,向吳三桂請求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