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戰京畿(四)(第1/2頁)
章節報錯
華夏陸軍的炮兵還沒有開始行動,只出動神槍手就將滿清的做法活動破壞,這些所謂的辟邪之物不但沒有起到什麼作用,還搭進去十幾條薩滿法師的人命。
即使打掉了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何義也沒有讓炮兵停下來,依然集中了兩個鎮一百門火炮,對著德勝門的城樓輪番轟炸。
炮聲一響,城牆上的人影呼啦一下子就不見了蹤跡,只剩下空蕩蕩的城牆,陸軍的速射炮,最大的缺點就是口徑太小,倍徑太短。
炮彈出膛的初速不高,動能自然也就很小,指望陸軍火炮擠垮城牆那就是天方夜譚。
看到城牆沒有了人影,炮兵的射擊頻率開始降低,只是起到一個震懾的作用,午時正中的時候,周全斌部的聯絡小隊找到了何義部,帶來了周全斌部已經抵達南城城外的訊息。
同時周全斌還給何義帶話:我軍如今已經擋住滿清可能逃跑的路線,現在可以放開手腳進攻了,只有給滿清足夠大的壓力,才能迫使滿清低頭與華夏進行談判。
何義等的就是這句話,既然要放開手腳進攻,再在城門這個防禦力最強悍的方向進攻可就不明智了,要發揮出華夏陸軍的優勢,與滿清打有代差的戰爭。
這種思想是大王一直強調的作戰思想,那就是我們努力發展科技,讓我們的武器裝備始終與敵人保持一代以上的差距,在與敵人的作戰中利用武器的代差進行降維打擊。
何義在德勝門與安定門之間選擇一段城牆進行爆破,選擇這裡主要是就近監視兩座城門可能突然出來的滿清人馬。
步兵並不能對華夏陸軍構成什麼威脅,不過若是被騎兵偷襲了,那損失可就大了。
因此兩座城門的防禦就是重中之重,不給滿清任何偷襲的機會,而滿清朝堂如今已經陷入了焦慮當中。
原本北城的海寇就已經讓滿清朝堂上下坐立不安,如今南城也出現了海寇的人馬,海寇已經到了京城城下,有多少人馬已經一目瞭然。
南北兩股海寇加起來五六萬人馬,若是放在以前,這點兒人馬滿清根本就不放在眼裡,可是現在京城已經沒有可戰之兵。
佟國綱召集的各府之中的包衣奴才還在緊張的編練當中,能夠進行防守的兵馬只剩下了看大門的巡防營。
這種情況下怎能不讓京城的旗人老爺們人心惶惶,康熙這幾天整夜整夜都睡不著,生怕自己在睡夢中就被海寇擒殺。
現在康熙真的後悔了,悔不該聽這些旗人權貴之言,應該在海寇剛剛登陸天津的時候,就馬上西狩躲避海寇的兵鋒,同時也能拉長海寇的補給線,等到大清騎兵召集起來之後,完全可以在野外利用騎兵優勢殲滅這些上岸的海寇。
可是現在再想走已經晚了,京城這麼多的權貴,若是康熙悄悄跑了,把這些權貴丟在了京城,一旦這些權貴落在海寇手中,南方前線的八旗官兵弄不好就會發生集體譁變。
康熙忽然發現自己這些年養成的自信在這幾天被打擊的蕩然無存,他甚至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熬到海寇退卻的時候。
現在已經到了不得不考慮最壞結果的時候了,懷著無比沉重的心情康熙再次走進了慈寧宮,太皇太后布木布泰看到自己的大孫子一副垂頭喪氣的模樣走進來。
看著大孫子因為承受壓力而日漸消瘦的臉頰,布木布泰心疼的直流眼淚,還沒等康熙給她行禮,便讓蘇麻喇姑將他攔住扶著康熙坐在自己對面。
“皇帝!別那麼犯愁,犯愁也解決不了任何的問題,就算是長生天也不能保證讓每一個人一生都是順順當當的。
眼下的日子是挺難的,也難為我大孫子了,越是困難你這個主心骨就越是要挺住,你若是倒下了,咱大清國可就真的倒下了。”
“孫兒知道輕重,就是覺得孫兒這個皇帝當的憋屈,繼位之後就是權臣秉政,好不容易拿下權臣親了政,吳三桂的實力卻在鰲拜秉政的時候悄然壯大。
孫兒親政之後擺在孫兒面前的首要任務就是削藩,好多大臣都勸孫兒緩一些時間削藩,讓吳三桂再老一些,朝廷的實力再強一些。
可是吳三桂會老,朝廷這些經歷戰事的將軍們也一樣會老,尤其是八旗子弟這些年已經墮落成什麼樣子。
朕真擔心有一天八旗子弟連馬都騎不上去,弓都拉不開,到那個時候若是吳三桂或者吳三桂的後人再發難的時候,朝廷指望誰來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