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國號華夏(第2/2頁)
章節報錯
就算滿清朝廷不考慮這些後果,一心地就要逃跑,他能去哪裡,去剛剛平定的察哈爾嗎?沒有八旗騎兵的支援,到了草原就算不被草原的部族砍了腦袋,也得被當成傀儡抓起來。
至於你說的去陝西,這倒是一條路,可是陝西的武臣都是漢人,到了陝西想要立足就得大力重用漢人,再想將漢人當奴才還行嗎?
估計又是一次拓跋氏的胡服漢化,一旦失去了旗人的特徵,用不了多久滿人這個族群就只能與鮮卑一樣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真要如此,天下格局就會變成滿清佔據西北,我們佔據東部沿海,吳三桂佔據西南,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陳永華點點頭道:“王上說的不錯,只要我們的軍隊能夠擊敗滿清,滿清就只能龜縮在關中,憑藉黃河與潼關之險偏安西北。”
“西北那也是我華夏的土地,怎麼可能讓滿清常駐,滿清的歸宿是這裡!”
說著鄭經在地圖的一個地方畫了一個圈,當然不是一九九二年。
陳永華看著鄭經畫圈的地方,不解地問道:“王上!滿清怎麼可能去那裡,這可是準噶爾的地盤啊!”
“不去,由不得他們,要麼死,要麼為王先驅,你覺得康麻子會怎麼選?”
“臣明白了,王上是想借助滿清,大舉移民西域,將西域徹底的控制在我華夏的版圖內,不過西域形勢複雜,一不留神就會陷入戰爭的泥潭,不可不慎啊!”
“這不過是寡人的一個設想,未來如何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陳永華點點頭沒有再說滿清的問題,而是說起了另一件事,那就是關於鄭經稱王之事,這件事關乎鄭氏今後的發展,現在是到了該解決的時候了。
“王上!臣與禮官衙門商定了幾個幾個國號,以供王上挑選。第一個以姓為國是為‘鄭王’,鄭氏本就起源河南新鄭,以姓氏為國號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第二個是‘越國’,我鄭氏起於八閩大地,本就是越國故地,稱越國也算名副其實。
第三個是‘韓國’,鄭氏祖地在戰國初期便被‘韓國’滅亡,成為韓地。”
鄭經對這個三個國號都非常的不滿意,這些國號的產生還是在彰顯一家一姓,就算是陳永華依然沒有脫離了儒家的那一套束縛。
這樣的國號對於鄭經立志建立的現代法治國家背道而馳,鄭經搖頭道:“這些國號寡人一概不用,復莆還記得當年我們草創‘復興會’時的目標是什麼嗎?”
陳永華一陣唏噓,十多年前的幾個人還都是意氣風發的青年,就是年齡最大的何斌也不過四十歲左右,延平王更是一個剛剛二十歲的弱冠少年。
彈指間十多年已經過去,當年的立下的理想距離實現越來越近,然而大家還能不忘初心嗎?
“王上!臣怎麼能夠忘記,臣無時無刻都會記得當年的誓言‘驅逐韃虜、恢復華夏!’,這麼多年王上勵精圖治,清心寡慾,天下臣民都看在眼裡,若是王上都沒有資格坐這天下之主,天下間還有誰有這個資格?”
鄭經知道這些話陳永華是發自肺腑之言,他不過是個農學院的普通社畜,在清水衙門躺平的社畜,機緣巧合來到這個世界,是上天給了他這個機會,讓他在華夏沉淪之前將華夏挽救起來,重新讓華夏站在世界之巔。
華夏才是這個世界的山巔之城,是人類的希望,與其他的各個族群相比,沒有哪個民族比得過華夏民族的勤勞、比得過華夏民族的包容,比得過華夏民族的善良,比得過華夏民族聰慧。
這樣的一個民族不該也不能沉淪下去,必須要有一個國號告訴天下百姓,這個國家不僅僅是鄭氏的,也是華夏百姓的,這個國家的名號就應該叫做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