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一地每年因為土客村莊爭水發生的械鬥不計其數,都是宗族之間互相爭鬥,就是官府都只能在中間和稀泥。”

鄭經知道餘震瀚講的是實話,廣東歷史上大的戰亂沒有多少,所以人口繁衍速度很快,加之山多地少,又有不少北方的漢人衣冠南渡在廣東紮根。

這些北方漢人就當地的百姓稱作客家人,而廣東本地人又被客家人稱作土人,兩方的爭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老戶與新來戶的爭鬥。

換了別人可能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可是在鄭經這裡根本就不是什麼難題,百姓之所以依賴宗族,是因為離開宗族之後很難生存。

《逆天邪神》

若是百姓發現不依靠宗族也能活的很好,誰還會在乎宗族族長的話,瓊州府的那些苗黎山寨就是一個例子。

年輕人在工廠裡找到收入穩定的工作,過上了比在山寨裡好幾倍的生活,誰若是讓他們回到山寨繼續被寨主剝削,他們會跟誰拼命。

廣東也是如此,解決宗族最好的辦法就是工業化轉移農業人口,同時透過移民將多餘的人口轉移到南洋。

“土客矛盾也好、宗族問題也罷,究其原因還是百姓的生存資源太少,離開宗族的互助,無法生存。

若是官府能夠為百姓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百姓就算不依附宗族也能好好生活,宗族還能對百姓有多大的影響。

土客矛盾更好解決,把願意出海謀生的百姓移民到南洋,土地空閒出來,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多爭鬥了。”

“把百姓移民到南洋,那地方上人口少了稅收不就低了?”

“這就是要進行土地稅收改革的原因啊!移民出去的都是失地的百姓,與其讓他們留在廣東佃租土地,不如讓他們到南洋擁有自己的土地。

改革後的稅收是以土地為基本單位徵收賦稅,不管是誰家裡有幾畝地那就徵收幾畝地的賦稅,至於以前的人頭稅、食鹽稅等盤剝百姓的稅收全部取消。”

餘震瀚知道這鄭氏的新政看來是蓄謀已久,已經把各個方面可能出現的矛盾都考慮到了,廣東計程車紳要要徹底的倒黴了。

這個鄭氏的政治理想竟然跟自己這麼的投契,若是鄭氏真的能夠在華夏將這樣的新政推行下去,那麼華夏的未來將會不可限量,這樣的君主值得自己投效。

“延平王!不知老夫能夠在廣東的新政做些什麼,老夫願為廣東百姓盡一些綿薄之力。”

這話已經是挑明瞭投靠之意,鄭經自然會投桃報李,他反對的是士紳這個階層,又不是反對某一個人,只要能夠接受鄭氏的理念,願意為鄭氏的新政做出貢獻,鄭經舉雙手歡迎。

“餘先生!你我剛才討論了這麼多的監督問題,不如就由你擔任這高雷二地的新政監督官,負責監督我鄭氏官員的不法之事。

寡人給你調查檢視任何賬目的權力,只要官員有不法行為,立刻向地方提刑司發放抓捕令,將證據交由地方大理寺分部審理。”

吳勝藻與宋瀚一看餘震瀚一番話得到了延平王的賞識,可是二人卻沒有餘震瀚與士紳割裂的魄力,又不想回到牢獄之中接受勞動改造。

糾結半天還是妥協了,畢竟低下頭就能過上體面的生活,總比在勞改營的日子好過多了。畢竟都能夠接受剃髮易服了,還有什麼不能接受的。

畢竟骨頭硬的要麼死了,要麼逃了,骨頭不太硬,又不願意給滿清效力的,大多數都遁入了空門。

他們這些骨頭軟的,又不想過清貧日子的讀書人便成了滿清拉攏的物件,畢竟這麼大的國家,就滿清那點兒人,全部鋪開就跟撒花椒麵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