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經知道陳永華說的對,爭奪天下的時候,哪有什麼道義可言,還不是誰的拳頭更硬,誰的後方更堅挺誰能贏。

不過鄭經身為穿越者,他想要讓華夏儘量少受一點戰爭創傷,更何況未來的華夏需要海量的人口支撐,若是因為天下之爭,讓天下的戶口銳減,這個天下打下來又有什麼意義。

統一天下之後立刻修養生息,再一次進行三百年輪迴嗎?

當然這些話鄭經無法對任何人說,不過他的心裡已經有了一個模湖的戰爭預桉,現在還在完善中。

進入永曆二十六年,鄭經將政務全部委託給陳永華處置,而自己每天除了緊盯著來自大陸的各種情報之外,就是頻繁的去各個研究所和各大工廠視察。

如今的研究所除了研究蒸汽機之外,還有一個研究就是橡膠的硫化應用,這個硫化的概念是鄭經提出來的。工匠們按照鄭經描述出來的橡膠硫化後的硬度、彈性,按圖索驥進行研究。

蒸汽機的研究並不是從頭開始,從約翰牛手裡搞到的礦山機械已經有了一點點蒸汽機的影子,工匠們要做的就是將這個機械不斷的改進。

讓鄭經感到欣慰的是,玻璃的研發已經進入快車道,在研究所已經能夠進行小規模的平板玻璃製造。

對於附加值更高的玻璃鏡子,研究所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材料塗刷鏡子背面,不過生產出的透明玻璃用來彷制西夷的望遠鏡已經沒有任何問題。

就連單筒望遠鏡倒影的問題也在鄭經的干預下解決了,對於理科生來說,倒影的問題本就不是什麼高深的問題,有一些基礎的光學知識就能知道倒影的問題出在哪裡。

無非是在兩個鏡片的中間加裝一個稜鏡,這個稜鏡如何加裝,加裝到什麼位置更加合適,就需要工匠們進行摸索。

好在這個時代的工匠動手能力要比後世之人強的多,手工做出的東西精密度也足夠高,終於在經過多次試驗之後,工匠們找到了正像的方法。

工匠們把這個能夠把望遠鏡中的景物正像過來的稜鏡稱作‘正像鏡’,能夠看到正像的景物對於軍隊的指揮作戰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對於玻璃的商業應用,鄭經並不怎麼關心,只要看到利潤,工廠自然會大力開發玻璃的衍生產品,這些都不能對國計民生起到重要作用。

鄭經更關注的是玻璃光學儀器的製造,望遠鏡只是最低端的光學儀器,鄭經更希望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開發出能夠放大到十幾倍到幾十倍的顯微鏡。

只有發現了微觀世界的變化,才能更好地促進醫療衛生、藥物應用的發展。望遠鏡已經證明了玻璃只要製作成不同的透鏡,就能起到放大影象的作用。

若是幾個不同的透鏡組合到一起,又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其實有了望遠鏡之後,顯微鏡就差臨門一腳。

最關鍵的是誰是那個捅破窗戶紙的人,很顯然延平王這回又裝到了,工匠們聽到延平王的設想,都是眼冒精光。

這個想法一點兒都不誇張,理論上說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無非是窮舉試驗而已,研究所的工匠拿著比普通工匠更高的薪水,最不怕的就是試驗。

顯微鏡的發明打破了人們對天下的認知,當工匠們把一滴河水放到剛剛製作好的一臺大概倍數是四百倍的物鏡下,從目鏡裡工匠們看到了讓他們此生難忘的景象。

誰都沒有想到,看似潔淨的河水竟然有這麼多的髒東西,甚至還有活著的蟲子。

就連陪同鄭經視察的何斌與洪磊也是目瞪口呆,他們做夢都沒有想到這水裡居然有這麼多肉眼看不到的東西。

洪磊有些後怕地問道:“王上!我們若是喝生水,是不是就會把這些蟲子喝到肚子裡,然後這些蟲子就會在我們的肚子里長大?”

“你說呢?”鄭經微微一笑,反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