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經知道這個徭役政策是自己定下來的,歷朝歷代百姓恐懼徭役甚於賦稅,若是徵發到千里之外服徭役,一個家庭基本上就散了。

為了吸取歷代的教訓,同時也體現穿越者的優勢,鄭經在掌握權力之後便修改了徭役法,所有的徭役都不能出本縣縣域,更要保證百姓不能耽誤農時。

“你們覺得官府定下的賦役重不重,服完徭役之後一年下來能有多少剩餘的閒暇時間?”

村正偷眼看來一眼林三槍,林三槍覺察到他的目光,瞪了他一眼,沒有說話。

村正在林三槍那裡沒有得到暗示,把心一橫說道:“大王!這稅比起西夷來說輕了很多,不過這徭役卻重了不少。尤其是這女子還要服徭役,很多百姓都不怎麼理解。”

鄭經笑道:“當初給你們分田的時候,你們可沒說女子不能分田吧,既然分了田地得了好處,是不是就應該承擔責任?

一個五口之家,三個孩子,一年只有二十天徭役,這二十天徭役自然不會一次完成,肯定是在一年中你們最閒的時候服役。”

“王上說的是!這渾貨只想著佔便宜,不想吃虧,天下哪有這種好事。”林三槍沒想到這村正竟然敢拿徭役說事,生怕這貨說出什麼虎狼之詞,趕緊攔下了這貨,接過了話題。

“林鎮長不用為村正掩飾,寡人最想聽的就是實話,村正的話不管對錯,至少代表了真實的想法。

這個徭役不管是不是很重,暫時都不可能改變,我鄭氏如今到處都在建設,沒有充足的勞力如何能夠將我們的家園建設好。

寡人來你們村子的時候,一路走的都是非常平整的石子路,這樣道路走起來感覺很舒服,即使是多走一些路也感覺不到有多疲憊。

大家想一想,無論去哪裡都是這樣的道路會是什麼樣的感覺,你們是願意走爛泥路,還是願意走這樣的石子路?”

這樣的問題根本就不用回答,誰有好路也不會去走爛泥路,尤其是呂宋的雨水非常的多,那些田間小路一旦下雨就成了爛泥地。別說走車了,就是過個人都費勁。

自古以來修路鋪橋都是積德行善之事,歷代官府的徭役也多集中在修路、修河以及修城上,古代的基礎設施建設全靠徭役完成。

別的不說,歷代的邊牆哪一個不是百姓的累累白骨堆積而成,因此這徭役讓百姓又敬又恨,比如元朝末年的造反就源於修黃河,那句‘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成了造反的金句。

百姓當然知道道路修的越好,走起來越舒服,可是百姓的心裡也有一杆小稱,若是修家門口的路那啥也不說了,反正咱自己都要走。

可是跑到上百里之外去修路,百姓可就不樂意了,那路跟他們自己有啥關係,修好了他們這輩子也走不了一次,為啥要去那麼遠修路。

正是知道百姓的這種心理,鄭經才權衡利弊之後,規定百姓的徭役不出縣的法令。至於大型工程所需的人力資源,那就只能依靠勞工來實現。

勞工的來源當然不會用自己麾下的百姓,那些俘虜、抓捕的土人都是勞工的來源。至於道德譴責,去他麼的,總比拿自己家的命去填好的多。

鄭經看到百姓都表示對馬城到澗裡的這段道路滿意,便笑著說道:“大家想一想,若是天下都是這樣的道路,我們的貨物運輸是不是要快上許多。

貨物減少了運輸時間,貨物的運輸成本就會下降,到時候你們買到手的貨物價錢肯定就會降下來,

長遠來看修路也好、修水利也好,都是對大家都有好處之事,只是眼下大家要辛苦一些,寡人可以向你們保證,等到國家財政寬裕一些的時候,你們出徭役國家會給你們一些工錢做為彌補。”

林三槍瞪大眼睛問道:“王上說的是真的嗎?以後徭役還能給百姓錢?”

“只要我們上下一心,寡人相信這一天會到來的,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

林三槍一聽延平王的話,頓時就洩了氣,延平王這話說了等於沒說,這不就等於畫大餅嘛,看來延平王心裡也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