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經當然清楚楊來嘉的壓力,不過做為侍衛親軍,不能成為溫室裡的花朵,更何況是侍衛親軍還有一個聽風衛的暗線任務。

這種特殊部隊最考驗部隊的快速反應能力,安保工作能夠極大鍛鍊的侍衛親軍的快反能力。

《五代河山風月》

明面上鄭經一行人只有五人,除了洪磊與楊來嘉之外,還有兩人扮作跟班護衛相隨,給人印象就是一個富家公子出行。

進入澗裡鎮,鎮上已經看不出任何戰爭的痕跡,小鎮是典型的十字形佈局,南北、東西兩條大街在鎮子中心交匯。

十字街上酒樓、商鋪,客棧一應俱全,街上也是人來人往,很是熱鬧,對於鄭經一行外鄉人也不會投來異樣的眼光,似乎小鎮上的外鄉人並不稀奇。

這與華夏大陸傳統的鄉土社會有著明顯的區別,大陸的鄉村是以宗族為紐帶,建立起的宗族社會,任何外鄉人到鄉村都會受到關注。

整個鄭氏的領地,除了瓊州府還有一些村寨還是宗族社會,大多數地方已經被工業化程序打破了宗族社會。

尤其是承天府、呂宋府這樣的移民社會,更是徹底的打破了宗族,一個村子裡百戶人家,有個七八十個姓都很正常。

村子的日常管理,都是由上官指派的村正與村民自己推舉出的村老共同管理,這樣的鄉村管理使得鄭氏的政令能夠直達鄉村。

每一道事關鄉村的政令都要在各個村莊進行宣讀,然後張貼在村子中心的議事亭中的明白牆上。

儘管大部分百姓都不識字,可是他們能夠準確地說出藩府關於百姓的每一道政令,尤其是事關自己的賦役政策,更是非常清楚。

看著人來人往的人流,鄭經知道有時候看表面是無法看到一個地方百姓的真實生活水平,只有親自到百姓家中查訪,或者到百姓的田間地頭看一看,才能知道百姓的真正生活水準。

比澗裡鎮繁華的多的街道鄭經見得多了,這些繁華只代表了澗裡的商業繁華,在街上走馬觀花地看了一會兒,覺得沒有任何價值的鄭經一頭扎進了一條小巷子。

巷子口立著一個牌樓,牌樓上寫著三個大字‘澗一村’,鄭經有些失笑,這澗裡的百姓起名也夠省事的,想必有澗一村就有澗二村。

進村之後,鄭經開始觀察村子裡的建築,南洋不缺木材,村子裡的房子普遍都是木製結構的房子。

由於南洋比較潮溼,百姓通常都是用大木做支架,建成二層的住宅,底下一層用於圈養家畜,樓上的木屋才是百姓的住宅。

這種型別的住宅,華夏南方也隨處可見,不過華夏的樹木價格比較貴,貧苦百姓可用不起大木,多是用竹子建起的竹樓。

在呂宋官府鼓勵百姓砍伐樹木,這些樹木只有被砍伐掉,百姓才有更多的土地用於農耕,而且減少森林的面積也能有效壓縮土人的生存空間。

這些土人一旦鑽入密林之中,鄭軍就只能望林生嘆。別看在平原上鄭軍打土人跟虐菜差不多,可是進入叢林,鄭軍就成了菜。

一方面叢林危險重重,另一方面在叢林中土人在暗處,鄭軍在明處,想要對付土人,就要付出更大的傷亡。

更別說叢林中蚊蟲、螞蟥,各種危險無處不在,因此鄭經下過一道嚴令,任何軍民不得深入叢林,這條鐵律被所有的軍民遵守。

當然百姓沿著叢林邊緣進行砍伐並不受限制,不過這種砍伐也必須要有一定的安全措施。

鄭經四面看著村子裡幾乎是差不多長相的村居,想要憑著房子判斷家庭生活的好壞不太容易,不過想要了解一個村子的治理如何,只要到議事亭看一看就能一目瞭然。

這些移民村落的建設都是一個模式,十字大街,一排排的民居橫豎成行。十字街中間就是議事亭,鄭經一行人很快便找到了議事亭。

明白牆上貼著幾張告示,鄭經上前看了一下,發現第一張上寫的是關於今年秋稅的徵收內容。雖然呂宋可以一年三熟,但是一年三熟太過消耗地力,百姓們都是選擇將自家的土地分成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