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工農矛盾(第1/2頁)
章節報錯
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就是一個偶然,當時一個叫做詹姆士·哈格里夫的人意外踢倒了老婆的紡紗機,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趕快把紡紗機扶正。
當他彎下腰來的時候,卻突然愣住了,原來他看到那被踢倒的紡紗機還在轉,只是原先橫著的紗錠變成直立的了。
這給了哈格里夫很大的啟發,他開始嘗試改進紡紗機, 將原本橫著放的紗錠並排豎著安裝,很快一臺能夠同時紡八根紗線的紡紗機就被他製造出來。
這就是一層窗戶紙,一旦捅破其實原來並不複雜,只要一個合格的木匠就能在約翰牛的紡紗機基礎上製作出來。鄭經將這個想法告訴了工匠們,工匠們經過一番討論發現這是一個完全可行的辦法。
很快崖州的紡紗機就全部改成了同時能紡八根線的紡紗機,這使得鄭氏的紡紗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八倍。而且工匠們還在不斷地改進紡紗機, 嘗試同時安裝更多的紗錠。
以前的織布效率低下, 主要紡紗的效率太低, 如今的紡紗效率提高,織布的速度快速提高起來,可是現在反過來成了織布的效率趕不上紡紗的效率。
於是這織布機的改進也提上了日程,隨著水力紡紗的大規模展開,瓊州府的棉花產量已經無法滿足紡紗廠的原料供應。
除了向周邊的地區採購棉花料之外,就需要張煌言這個地方主官協調瓊州府的棉花種植面積。可是輕工業是一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年輕勞動力。
瓊州府本來人口就不足,大量的年輕勞動力被共產豐厚的收入吸引著進入工廠,更是讓農業生產陷入困境。
由於商品批發市場的建立,讓瓊州生產的棉布根本就不愁賣,這讓本地手裡握有資本一直不知道做什麼的本地士紳看到了商機。
一些士紳聯合起來與官府談判,希望他們也能投資建立棉紡工廠,剛開始的時候,張煌言還非常願意這些士紳投資建廠,這工業帶來的稅收可比農業帶來的稅收高多了。
可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水稻田被士紳種植上棉花之後,張煌言害怕了。這要是整個瓊州的土地都種植經濟作物, 瓊州府的糧食供應必定會出現大的問題。
張煌言敏銳地感受到了危險,現在不光是平原地區的漢人願意進工廠, 就連山裡邊的土人也願意下山進入工廠。
短短的不到一年時間,整個瓊州就出現了七八家士紳投資建設的棉紡工廠,這些工廠不可避免地開始與農業爭奪人口。
張煌言發現瓊州府的人口不夠用了,甚至一些平原地區都出現了土地撂荒的現象,這可把張煌言嚇壞了,這工廠再好,一旦沒有飯吃的時候,那可就是捅破天的大事。
發現了這個端倪的張煌言,緊急上疏延平王府請求延平王府幫助解決瓊州人口不足的問題,同時瓊州府下達了最嚴厲的行政命令:任何水稻耕地不得更改種植性質,違反命令者,所有收穫全部由官府沒收。
這條行政命令一下,整個瓊州府計程車紳一片哀嚎,瓊州府的平原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士紳手裡,張煌言執政瓊州以來,光是繳納田稅就讓這些士紳對張煌言恨之入骨。
現在又不允許他們種植價值更高的棉田,這張玄著是上天派來禍害瓊州士紳的嗎?士紳們憤怒了,尤其是北部幾個比較發達地區計程車紳更是聯合起來到瓊山城向張煌言請願。
面對士紳的群情激奮, 張煌言缺乏處置突發事件的缺點暴露出來,一時間他不知道該如何處置這件事,便求助到了駐守海口的海軍第二艦隊長官陳輝。
然而陳輝沒有接到延平王的命令之前,根本不敢出動軍隊對付百姓,士紳也是百姓中的一員,在沒有出現造反情節的時候,軍隊不得將槍口指向治下的百姓。
這條鐵律讓張煌言無法得到海軍的幫助,只能一邊與士紳進行談判,一邊等待延平王的訊息。此時的鄭經正在呂宋作戰,收到張煌言的求助奏疏之後,略微一思索便想到了對策。
這種明顯的經濟問題,最好還是用經濟手段來解決,士紳手裡用的紡織機械還是原本大明的紡織機械,其效率與成本根本不是鄭氏大型水力紡織工廠可以比擬。
想要打垮這些士紳非常容易,只要紡織廠的成品機織布價格壓到士紳手裡的布匹成本價以下,讓他們生產一匹就虧損一匹。
這樣做的結果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並不划算,鄭經當然不會這麼做,眼下瓊州府面臨著兩大困難。
一個困難是瓊州府的大量耕地都掌握在士紳手中,士紳當然願意種收益最高的作物,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
另一個困難是,由於大量的年輕勞力更願意進入工廠做工,收入穩定,還不用承擔種田的賦稅,這導致了大量的土地撂荒。
張煌言最擔心的是出現糧食危機,這個問題鄭經也是高度警惕,瓊州府與其他大陸地區的情況不同,一旦出現危機,就會出現災難性的後果。
比如瓊州府被敵人優勢海軍圍困的時候,瓊州府如果糧食不能自給自足,那是會出大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