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教育問題(第2/2頁)
章節報錯
“王上!滿清是殺了很多人,可是滿清並沒有動士紳的根本,士紳雖然剃髮易服,但是依然是鄉村的根基。
有功名的讀書人,滿清依然沒有向他們徵發賦役,科舉依然考的是四書五經,八股文章。
讀書人明白,讓他們剃髮易服是讓他們聽話,該給他們的好處一樣都不會少,這才是滿清能坐穩中原的真正原因啊!”
鄭經一愣,隨即釋然,怪不得後人說只有祖龍與太祖才能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稱號,其他人無論是誰都配不上呢。
祖龍一天下,郡縣制影響華夏兩千年,到現在也依然是沿用著祖龍的基本制度,而太祖則是打破了皇權不下鄉的藩籬,徹底的清除了士紳、宗族、官吏對百姓的盤剝。
想到這裡,鄭經哈哈大笑:“他們想要反對,想要當老爺,那寡人就砸碎他們,讓他們徹底的成為過街的老鼠。
用不當官威脅寡人嗎?他們不當,寡人就自己培養,明太祖的辦法太落伍了,竟然做強迫他們當官這種好事。
他們可以選擇不當我鄭氏之官,敢於鬧事者,寡人的大軍會讓他們知道什麼叫做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張煌言心中一片冰涼,他在鄭氏的時間越久,就越是能夠感受到鄭氏擁有無限的潛力。鄭氏現在並不缺地,需要土地南洋有的是,唯一制約鄭氏發展的是人口,是漢人百姓。
一旦鄭氏兩府之地的免費教育全面推開,人才一定會不斷湧現出來,以張煌言的閱歷絕對不會相信那些讀不起書的百姓中沒有適合讀書的種子。
士紳子弟多出人才,那是因為士紳有培養子弟的條件。張煌言若是從後世而來就會知道一個詞叫做‘階層固化’,隨著社會的發展,階層固化就會越來越嚴重,窮人越來越難出頭。
對於無法改變的事實,張煌言雖然心中同情儒生,認為儒生的務虛是能夠透過引導變得務實的,但是張煌言知道推進全民教育是一個國家走向強盛的必由之路。
華夏百姓自古就知道教育的重要性,任何一個有能力的家族都會全力支援子弟讀書,只不過在官本位的思想下,讀書的目的在華夏發生了扭曲。
嘴裡喊著讀書明理,心裡卻想著榮華富貴,高官厚祿。要想改變百姓對讀書的看法,不再一心讀書就是為了當官,就必須要擴充套件讀書的應用。
“王上!自古讀書人為了都是高官厚祿,所有人都讀書,難道所有人都去當官嗎?那些讀了書不能當官的人,他們會不會心存不滿?”
“蒼水先生!即使不推行全民教育,讀書人都能當官嗎?全民教育是為了開啟民智,使得百姓不再愚昧無知。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讓我華夏子弟多學一些其他知識的原因,即使當不了官,也能憑藉學堂裡學到的知識,謀求一份足以養家煳口的職業。
數術學得好的可以繼續深造,研究更高深的數術,就算不能繼續研究下去,也能去找一份賬房的職業,養家煳口不是問題。
格物學得好的可以繼續深造,研究天地之間一切執行的規律,破解宇宙的奧秘,就算不能繼續研究下去,也可以進入工廠做一名技術員,說不定哪一天就能研究出一項可以改變人類發展的技術。
其他的科目也是一樣,我們就是要透過這些基礎知識的篩選,選出各行各業需要的人才,並不是只有當官這一條路。
總之,我們不能總是認為只有當官才最有出息,在承天府一個工匠若是做到超級大匠,他享受的待遇比工官還要高。
超級大匠雖然不是官,卻享受官員的待遇,這樣的待遇難道還不能吸引年輕人投身於實學之中嗎?”
張煌言沒想到鄭經現在就已經將工匠的地位拔的如此之高,將工匠地位拔高那就意味著未來工匠代表的實學必然會在鄭氏的地位會水漲船高,未來儒生的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工匠所代表的的實學。
實學的成績是看得見摸的著的,而儒學卻是虛幻的,將來儒學不進行改變,必然會被實學所取代。
《我有一卷鬼神圖錄》
張煌言此刻的心是無比慌亂的,他很想懇求延平王能夠給儒學一條生路,可是他卻知道延平王沒有做錯,是儒學自己太不爭氣,在自己最強大的時候,竟然能夠被關外一個蠻夷部落掀翻。
懷著這樣沮喪的心情,跟著鄭經來到了崖州,工官衙門下屬的工匠正在安遠河上指揮著招募來的苗黎勞工築壩修建水車,這些水車提供的動力將會帶動紡織機械運轉。
如今的崖州城外的安遠河邊就是一座大工地,除了在建的棉紡工廠之外,還有一座大型的商品交易市場也在緊鑼密鼓的建設當中。
一旦建成之後,崖州將成為華夏對外貿易的視窗,所有的國家只要是繳納了入關關稅,都可以到崖州進行交易。
當然華夏商人也可以將貨物運到舊港、爪哇等地區交易,華夏商圈之內的貿易可以自由流通,只要照章納稅,官府不會橫加干涉。
由於距離的原因,鄭經等一行人抵達崖州的時候,從滿剌加起航的第三艦隊還沒有到達崖州,趁著這個難得的閒暇時間,鄭經帶著老婆孩子,好好地崖州的沙灘上享受了一回天倫之樂。
快兩歲的閨女,在崖州潔白的沙灘上來回撒歡,玩兒的不亦樂乎。唐婉兒腿腳不便利,只能看著鄭經與閨女還有錦瑟在沙灘上瘋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