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鄭氏隱患(第2/2頁)
章節報錯
不過你的話提醒了寡人,軍隊的待遇與榮譽感都要加強,一個沒有軍魂的軍隊確實不能走的更遠。”
洪磊沒想到延平王對這樣的隱患並不在意,頓時有些著急,站起來躬身行禮:“王上!我鄭氏必須要吸收新鮮血液才能讓人才隊伍不斷地擴大。
不然早晚有一天,我們只能退化成一個偏安一隅的割據勢力,臣是福建人,做夢都想著打回老家去,而不是一輩子窩在承天府。
臣的這種想法,臣之子卻並不理解,他離開家鄉的時候還不記事,對於家鄉的印象只留在臣與家父等長輩人的隻言片語中。
臣子受臣的影響,多少還有一些大陸情懷,可是再下一代呢?他們還會對大陸有感情嗎?”
洪磊的這番話刺激到了鄭經,鄭經不由想到了諸葛武侯,他不知道北伐艱難嗎?他當然知道,可是他還是堅持一次次地北伐。
這為了什麼,無非是告訴蜀漢上下,興復漢室是他們的責任,這個責任要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我的治癒系遊戲》
正因為這種精神的傳承,每一代蜀漢人都有一個北伐的夢想,這個夢想直到蜀漢滅亡的前夕,姜伯約都還在堅持。
如今的鄭氏與蜀漢何其相似也,也偏安一隅,也是立志於反攻大陸,這個志向就是鄭軍的軍魂,所有加入鄭氏之人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我鄭氏之君是要反攻大陸,興復華夏的。
“洪卿之言甚合寡人之意,不知洪卿可有解決之道?”
“臣一直在苦思解決之道,然而臣才疏學淺,沒有找到解決之道。”
“你沒有找到,寡人卻找到了,那就是推行全民教育,從所有的百姓中間選拔人才,大陸是人多,可是他們能夠讀書的人能有多少,幾百萬讀書人有嗎?
而我鄭氏兩府之地,編戶齊民的百姓有兩百多萬,這還不算我們不斷同化的土人,加上這些土人,我鄭氏治下的百姓不會低於三百萬人。
這三百萬人丁,就算五分之一是兒童,也有六十萬人,我們從這六十萬兒童中培養人才,就算百中選一,也有六千人。
六千人還不夠我們兩府之地使用嗎?解決人才問題,我們需要換個思路來考慮問題,不能還按照以前的老眼光看待問題。”
“王上!百姓的子弟都讀書,誰還會去種田、做工,沒有農工如何保持我鄭氏政權的穩定?”
“誰說讀了書就不能種田了,讀書是為了更好地種田,原本種田是憑著經驗種,讀了書以後種田就是憑著學問種。
種田之道也是一門學問,若是人人都是種田能手,我鄭氏的土地產出將會大大增加。”
“可是王上!讓讀書人去種田是否有辱斯文?”
“以後男女兒童都讀書,大家都是讀書人,誰也不比誰高貴,從事什麼職業全憑個人喜好,以及個人的能力。
大家都在一個學堂學習,根據各種考核篩選人才,進行不同的分流,最後剩下的將會自由選擇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
願意種地的可以去種地,願意做工的可以進工廠做工,職業選擇完全自願。不用擔心無人種田,興許再過個幾十年之後,現在一個人精耕細作也就能種十畝地,可能到了那個時候,一個人能種一百畝也不一定。”
“這怎麼可能啊?人力有窮時,種的多了顧不過來就會粗放種植,最後的收益肯定會降低的。”
“人力是有窮時,可機械之力卻是無窮的,我們本來就不該把那麼多的人力綁在土地上,人力更應該用在發展工業上,用工業的發展減輕人力的辛勞。
這本來就是歷史趨勢,我們的老祖宗從狩獵到採集再到刀耕火種,再到農業技術的一步步提升,每一步的的提升都伴隨著工具的進步。
只要我們不斷推動工具的進步,總有一天機械工具將代替很大一部分人力。”
洪磊沒想到延平王竟然想著用機械代替人力,臉上頓時生出恐懼,連聲反對道:“王上不可!若是機械代替了人力,必然會造成權貴對土地的無限佔有,百姓將以何為生?
失去了土地營生的百姓,就會成為流民,流民就是社會最大的隱患,大明就是被流民拖垮的呀!”
鄭經沒想到洪磊還真是願意動腦子之人,他能想到機械會與人爭奪勞動權,機械的使用會大量地導致農民破產,造成大量的事業。
這是必然的現象,可是這正是鄭經想要推動的,土地集中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城市工業的快速發展階段。
破產百姓會給城市帶來豐裕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又能推動工業的快速發展,當然這其中要有一個度,這就需要官府進行有效的調控,不能讓百姓活得沒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