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瓊州工業(第2/2頁)
章節報錯
放掉滷水後的結晶物再次經過晾曬就製成了潔白如雪的食鹽,當然這些食鹽裡還是含有一些其他的成分,不過對於百姓食用不會受到影響。
可以說這已經是這個時代最好的食鹽,鶯歌海精鹽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各地商人的追捧,甚至有商人悄悄地滲透進了滿清的地盤,以其物美價廉的特點很快便受到了滿清市場的歡迎。
鹽場的收入成了鄭氏的一大財政收入來源,可以說這是鄭經繼位之後,最大的一筆工業化生產收入。
其他的如造船廠、槍炮廠、鋼鐵廠等產業都是純投入的產業,這些年鄭經已經快把鄭氏的老底掏空了,因為鄭經大手花錢發展工業,鄭省英沒少跟鄭經急眼。
不過在鄭經的一番勸說下,往往都會被鄭經說服,事實上鄭氏這幾年的發展也越來越好,說明鄭經的策略沒有任何的問題。
等到承天府的農業發展起來,鄭氏不再為糧食發愁,並且其他農副業也開始發力,鹽場也開始反哺的時候,鄭省英才鬆了一口氣。
然而以鄭經的能折騰怎麼可能讓自己的手裡有錢,若不是現在的鄭氏的金融系統還沒有建立起來,也沒有給百姓樹立起信譽,鄭經都想超發紙幣來發展。
可是想想被大明玩兒壞的寶鈔,鄭經還是按下了自己那蠢蠢欲動的想法,他可不想一手把自己建立起來的大好局面給毀了。
現在鄭經要的就是穩字當頭,眼下還沒有與滿清硬鋼的實力,只能暫時縮著頭猥瑣發育,順便在南洋打打野,刷點兒經驗值。
在鹽場陳莽與翁天佑進行了防務交接,陳莽部駐防瓊州府進行為期一年的換防,翁天佑則調回承天府。
經過這幾年的戰爭磨合,鄭經與劉國軒都發現如今在滿清前線配置的兵力有些多,對於前線的防禦水師要比陸師更加有用。與其將陸師放置在前線浪費,不如調回承天府進行整訓。
新式火槍的裝備,應該琢磨出一套配合新式武器的作戰方法,不能已經換了裝備,卻還是舊式打法。
從鶯歌海鹽場出發,一天時間不到便趕到了昌化江口,昌化縣如今成了一個圍繞著鐵礦服務的部門,就連縣令都是何斌指派的下屬官僚擔任。
可以說昌化縣成了工官的自留地,如今整個昌化縣圍繞著鐵礦展開了各種服務,這個時候的鄭氏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保能力,在昌化縣建立鋼鐵廠也提上了日程。
現在就等著陳永華與吳三桂搭上關係,就會打通紅河口到雲南的水路交通,此時的安南正值南北朝南強北弱的階段。
北朝莫氏已經名存實亡,若是沒有滿清站在莫氏之後支援,莫氏的末代之主莫敬宇估計連渣子都被鄭氏吞掉了。
而南朝黎朝乃是黎利在宣德年間建立,如今也是名存實亡,整個南朝又被阮鄭兩大權臣把控,北方是鄭氏掌控廣平以北地區,阮氏掌控廣平南部地區。
更南方是還保持著獨立的占城,占城乃是著名的水稻產區,一年能夠三熟的占城稻就是出自這裡。
當然南方的阮氏和占城暫時還與鄭經沒有多大關係,鄭經需要打通的是與安南北方鄭氏的關係。
更為重要的是北鄭控制的地區有一座超大型的露天煤礦,煤礦的煤炭質量非常優質,無論是煉焦。還是用做動力煤,都非常適合。
鄭氏如今的鍊鋼主要還是依靠木炭,成本高昂不說,溫度還提不上來,若是有了焦炭進行冶煉,鄭氏的鋼鐵冶煉能夠提升一個臺階。
這座煤礦的價值暫時還沒有被重視起來,這個時候鄭經怎麼可能放過這樣一座就在家門口的大煤礦。
在昌化縣,鄭經見到了來昌化主持工作的何斌,兩人誰都沒有想到能在昌化碰面。何斌趕緊給鄭經行禮:“臣何斌拜見王上!”
“何先生不必多禮,是什麼時候來昌化的?”
“臣在規劃昌化江口的鋼鐵廠的廠址,以後一些不重要的鋼鐵產品就放在昌化生產,不然來往運輸實在太浪費人力物力了。
還有一點需要王上想想辦法,那就是鍊鋼需要大量的焦炭,不能總是使用木炭鍊鋼,這會造成成本的極大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