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瓊州工業(第1/2頁)
章節報錯
張煌言當然知道漢人商賈坑騙苗黎百姓的事情,不過這些事他還真的沒有在意,總覺得既然是交易,一個願買一個願賣官府不該干涉。
可是鄭經的一番話讓張煌言明白了,商業活動沒有那麼簡單,任何的行為最終都會導向到官府,百姓被奸商坑騙, 他們在恨奸商的同時也會恨官府。
不管這個官府是否無辜,這筆賬都會算到官府頭上,官府收了百姓的賦稅,自然要承擔百姓的一切不滿。
大明朝的官府就是因為只想著收稅,不想著負責任,致使百姓對官府徹底的失去信任, 最後權力落到了士紳與宗族的手中。
一個宗族族長竟然有判人死刑的權力, 這樣的宗法凌駕於國法之上的行為絕對是不可原諒的錯誤。
《控衛在此》
官府不想承擔責任,這部分的權力空間就會有人填補, 鄭經當然不願意將官府的權力拱手讓給士紳宗族,瓦解宗族最好的辦法就是推動工業發展,讓各個小家庭在不依靠宗族的情況下能夠獨立生存。
苗黎山寨就是一個典型的宗法社會,只要鄭氏官府推動工業生產,吸引大量的百姓下山加入工業化浪潮,必然會影響山寨首領的權威。
山寨首領的權力就會大幅縮水,最可能反對苗黎百姓下山的一定是山寨首領,他們會用各種的方法汙衊官府的行為。
官府要做的事就是在推動苗黎百姓下山的同時,宣傳百姓下山的好處,只要百姓下山就一定能過上比在山寨裡更好的生活。
當然這個宣傳必須要落到實處,只要苗黎百姓發現下山的生活強過在山寨裡的生活,山寨首領再說什麼話都無法阻擋百姓的下山的決心。
張煌言並不明白,工業化生產將會釋放出多麼龐大的生產力,在崖州建廠首先要選擇有河流的地方, 然而崖州並沒有太大的河流,只有一條安遠河。
不過以目前鄭氏的生產能力,這樣一條小河提供的動力足夠支撐起一個小型的棉紡廠運轉。等到規模發展起來, 瓊州府的諸多河流都可以成為建廠的選擇。
華夏百姓對於水力的利用已經非常成熟, 主要鄭經提供一個合適的點子,剩下的事情就交給了工官何斌率領工匠進行水車的建造。
紡織機械,鄭經暫時決定先使用華夏傳統的紡織機械,這些機械雖然比起西夷的紡織機械已經落後於時代。
不過勝在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作為培養紡織工人的入門機械,是一款非常不錯的機械。
等到紡織工人熟練之後,相信約翰牛那邊也該有了訊息,約翰牛的紡織機械也差不多運到,東西方的紡織機械放到一起進行比較之後,也許就能給工匠們提供出不一樣的靈感,再有鄭經從旁點撥,相信珍妮紡紗機會第一個在華夏大地上誕生出來。
安排完紡織業的佈局,鄭經又去鹽場視察了一圈,經過鄭經與工匠們對鹽場流程的最佳化,整個鹽場能用機械的地方就絕對不用人力。
提升海水採用的是風車動力,鶯歌海守在大海之濱, 常年都能保證有風, 風車動力對於工匠來說就是一個水力動力的變種,難度最大的不是讓風車轉起來, 而是讓風車無論多大的風都保持一個速度轉動。
巨大的風車一旦轉動太快,很容易由於巨大的張力造成事故的發生,而且風車轉動的快慢不一,又讓動力不能保持勻速輸出。
這個要求並沒有難住聰明的工匠,工匠們想出了一個非常好的辦法,那就是將風車上層製成了能夠進行旋轉的裝置,透過調整風扇葉的迎風角度控制風車的轉速。
同時風車內部還有制動裝置連線到風車下方,在不需要風車提供動力的時候,或者調整方向的時候,進行進行緊急制動,控制風車的運轉。
鹽場的曬鹽已經形成了規模,一年能夠為鄭氏生產食鹽上億斤,這樣曬鹽效率在整個世界來說都是相當的高。
整個鹽場分為過濾池,蒸發池、結晶池三大部分。風車將海水提升到過濾池的過程中,進行第一次過濾,這一次的過濾能夠海水中的雜質以及被抽水機抽上來的小魚小蝦過濾掉。
過濾掉後的海水分別流入幾個巨大的蒸發池,當蒸發池中的海水達到標準之後,便會再次經過過濾流入結晶池中進行結晶。
結晶後的沉澱物便是食鹽,而上層的沒有結晶的水就是俗稱的苦鹵,也就是老百姓所說的滷水點豆腐的那個滷水。
滷水有毒,但是卻是非常有用的一種化工原料,可惜如今的鄭氏沒有化工的能力,這些寶貴的東西除了點豆腐之外再無用處,只能再次排到大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