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研發的地點,他會放在虛擬實驗室中進行,原因也極為簡單,誰讓在虛擬實驗室中搞研發比較省時間而且還省事呢!

所以在他有了新的想法後,自己就來到了車間休息間,來到休息間中躺在床上,整個人的儀式就沉浸到了虛擬實驗室中去了。

現在的虛擬實驗室的樣子,被他具現成了一個圖書館的樣子,周圍全都是書架,書架上有數不清的書籍,而書架上的書仔細看的話,就能知道這些書都是關於腦電波方面的書籍。

這些書幾乎包含了市面上所有關於腦電波方面的知識,這是他很早就開始蒐集的,現在他要做的,就是將這些知識全部研究透徹。

只有在足夠了解腦電波後,才能專門針對腦電波的特性,開始專項研究。

海量的閱讀任務在等待著他,這個過程其實是特別枯燥的,可是由於在虛擬實驗室中的緣故,讓他在做事情的時候,一般都會很是專注。

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他之前收集到的所有腦電波相關知識全都通讀了一遍,這一遍閱讀下來,讓他對於腦電波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

什麼叫做腦電波?他是一種使用電生理指標記錄大腦活動的方法,大腦在活動的時候,大量神經元同步發生的突觸後點位經綜合後形成的。

通俗講就是大腦活動時,產生的生物電波變化,是腦神經細胞電生理活動在大腦皮層或頭皮表面的總體反應。

腦電波的用途很是廣泛,研究教育娛樂這些領域都能用到腦電波,所以腦電波技術也算是一項特別前沿的技術。

只要大腦活動,那麼必然會產生腦電波,而只要將大腦產生的這些腦電波蒐集完全,形成腦電波資料庫,還有就是將這些腦電波其中代表的意思搞明白,基本就能夠達成翻譯腦電波的目的。

當然這種模式翻譯的腦電波,是將之翻譯為文字,而不是大腦想什麼翻譯成什麼,當然這種模式是基礎,只有在將基礎都研究透徹,後面的工作才會更好開展。

首先第一步還是蒐集腦電波波段表現,並將之記錄下來和代表的意思向對應起來,收集越多的這種對應,對今後的工作也越是有利。

這套資料庫的建立,可不是一個多輕鬆的活計,不是說難度有多大,而是這工作太繁瑣,而且在實驗室中還不好進行,就算是在虛擬實驗室中搞出來,還是要在現實中搞一遍。

這種狀況下,還不如就在現實中搞,搞一遍也就完成了,當然蒐集腦電波的儀器還是要在虛擬實驗室中進行設計!

好在之前他研究機械臂的時候,已經收集到了足夠多的神經訊號,這也讓他在專項研究腦電波途中省去了很多前期麻煩。

而腦電波的蒐集儀器,也是他利用之前機械臂上的那套神經反應系統為基礎,進行深度研究高搞出來的!

原來在手臂上連線神經元的單元,被他設計成了貼片的樣式,並將這種貼片固定在了頭盔上,而那頭盔的樣子就像是一個3/4盔,只不過沒有前面的透明鏡片。

儀器被他在虛擬實驗室中設計出來,隨後他就從中退了出來。

回到現實中後,他先讓劉曉冬聯絡了一番縣醫院,隨後他就在劉曉冬的陪同下,在縣醫院的腦科轉悠了一圈,主要看的則是醫院中的各種醫療器械。

別看這間醫院只是一個縣級醫院,可裡面的醫療裝置那是絕對的先進,因為這醫院是新建的,裡面的所有器械裝置也都是新的,還因為九州神獸和縣醫院之前的合作以及贊助,讓縣醫院的硬體實力能夠和國內頂級三甲醫院媲美。

所以在裝置上,縣醫院絕對先進,這麼一圈轉悠下來,讓他看上了縣醫院的兩個裝置,經過一番協商,這裝置就被李振華要到了手。

別說李振華他佔用醫療資源,他要用的這兩種裝置,上面都落灰了,可見平日裡這裝置根本沒用武之地。

有了縣醫院拉回來的裝置,還有之前他高機械義肢時弄出來的神經元系統,這讓他後面的工作輕鬆了很多。

嶄新的醫療器械在經過打掃後,就被他搬進了車間,隨後就是拆解裝置,並將從裝置上拆下來有用的東西,重新按照自己的設計將之利用上。

隨後一個就像是冰箱大小的櫃子就在他手下誕生,在櫃子上還有整合了一螢幕,連同螢幕還有滑鼠鍵盤輸入裝置和音響這輸出裝置。

而最為重要的是從機櫃裡延伸出來的一條電纜,而電纜的另外一端連線的就是一頂頭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