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車子的外形上選擇了,之前提前設計好的一種車型,僅從外形上看就知道這款車是一臺硬派suv,

定位人群是年輕硬漢,當然這也說不準全都硬漢去開,現在有些嬌小玲瓏的小女生,也喜歡開大車。

既然定位到了suv,那麼四驅這個選項就要加上,但是電動車的屬性,又決定了這suv只適合作為城市suv,

所有的條件擺在他面前,那麼後面的事情就好說了,這樣車子結構也就確定了下來,

採用前一後二的電動機配置,前電機負責一個橋兩個輪子的轉動,而後橋一個電機負責一個輪子。

車子佈局決定了,那麼後面還有個重要的方向需要確定,那就是電動汽車適用的電動機型別。

這其中有兩種型別的電動機,一種是感應電機,而另外一種則是永磁電機。

這兩種電機各有優缺點,先說感應電機,電動汽車上常用的事交流非同步電機,

是一種由定子繞組之後形成的旋轉磁場,與轉子繞組中感應電流的磁場,互相發生物理作用之後產生電磁轉矩驅動, 帶動子旋轉的一種電動機型別。

簡單的來說,我們可以將它看做是結構最簡單的奧迪雙鑽馬達, 僅有定子和轉子, 當然奧迪雙鑽馬達是最簡單直流電機。

而永磁電機呢, 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在定子之中加入永磁體, 讓其電動機的效能進一步提升,這是兩種電機的最主要的區別。

其中感應電機的具有結構簡單,可靠效能高, 成本易控制,還擁有較好保持高速效能,能夠更快的實現百公里加速。

而永磁電機的則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利於保持高續航里程,以及調速效能好, 轉矩密度、功率密度和效率高的優點,

這兩種電動機在一些東西上面正好相反,比如感應電機在體積重量方面就不如永磁電機好,

感應電機需要高效的冷卻系統, 但是永磁電機卻不要,

然而永磁電機的成本高,在溫度大幅變化的環境下容易引發永磁退磁, 和高位振動等複雜環境下的可靠性差, 這些也是不爭的事實。

瞭解兩種電機的優缺點後, 李振華還是選擇了這種相對可靠,百公里加速快, 高速效能良好的感應電機。

至於他的缺點效率低, 在擁有加入了石墨烯材料的導線後還是問題?超大容量的電池,盡情揮霍就是了。

需要高效複雜的冷卻系統?依舊還是石墨烯, 而最後在體積重量上不佔優勢,他都選擇做大型suv了,這體積重量還算是問題?

有了研究方向一切都好說, 不就是開掛將這種電機進行升級嗎?

只要把這感應電機上的缺點都彌補了, 做過升級之後,這種電機無疑是, 最適合他即將要弄出來電動汽車的。

隨後他就對這種非同步交流電動機, 展開了研究, 首先是軸承, 依舊選用了獨門絕技空氣軸承,

之後定子和轉子的的製作,選擇的繞組漆包線是他特製的,石墨烯銅線。

好像自打他將石墨烯製備出來之後,已經成為了一種萬能新增劑一樣,這臺車上哪哪都要加入石墨烯。

隨著他的研究,這種感應電機被他做了升級。當然也被他製作了出來。

一共兩種電機,前橋一種,後橋一種,前橋的電機相對倆說功率上比後橋用的單個上要大了一些,可總功率上並沒有後橋兩個電機加在一起大。

前橋的功率480kw,而後橋單個電機功率達到了320kw,而後橋的總功率在640kw,三臺電機總功率達到了驚人的1120kw。

當他將這三天電動機弄出來的時候,他都驚呆了,為什麼?

說千瓦可能不太直觀,1280瓩換算成馬力那可是超過了1522匹的,知道九州現在的99主戰才多少馬力?1500匹馬力左右。

那可是能夠催動五十多噸坦克重量的功率,而現在他僅僅用三臺電動機就達到了。

這中間的艱辛就不說了,反正有電動機再一次衍生出許多新材料。

而這個時候他也在思考,這車還是選擇雙電機配置吧,一開始想的三電機佈局,確實是草率了。

其實這樣的配置完全可以用在他的夢幻車型上的,好像和阿斯拉達之間距離又拉近了一步。

再次更改佈局,車子由原來的三電機佈局再次變成了前後雙電機佈局。

前橋功率換成了480kw的電機,而後橋則是換成了320kw的電機。

到了此刻這臺車子的總功率,才算是真正的確定了下來,800瓩,最終的馬力也有1087匹,也是極為變態的一個資料了。

在這些東西全都具備的情況下, 也就到了設計電池包的時候了,

最終為了讓車在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夠達到3500公里的里程,再結合設計好的電動機, 電池包最終被設計成了能夠容納800kwh的容量。

也就是說他這是出來的這車, 只要充滿點能夠行駛3500公里路,都能從北平跑道西僵了。

這些主要系統全都設計好後,他的心在石墨烯電池弄來的那一刻也徹底麻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