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非機動車的綠色出行,在不影響公交車流與換乘行人流的基礎上,在軌道交通樞紐站地面出口或入口附近,建設非機動車專用停車場,供非機動車客流與軌道交通的換乘。

2.鐵路客運樞紐交通銜接設計

鐵路客運樞紐一般屬於城市對外交通樞紐,是城市內部與外部交通的銜接點。鐵路運輸為主要交通方式,承擔城市間的旅客出行運輸,而軌道交通、常規公交、計程車及私人小汽車交通等城市內部交通方式主要負責客流的集散運輸。由於軌道交通具有運量大、速度快、可靠性高的特點,在大都市往往採用其作為主導的集散交通方式,也是鐵路客運樞紐中客流的主要換乘方式。

由於鐵路自身交通設施與運營管理的特點,鐵路運輸擁有站前廣場及專屬的候車區、站臺、離站區(通道)等。鐵路與其他交通方式的交通銜接設計中,儘量縮短鐵路候車區與彙集客流交通方式落客區的距離,以及鐵路離站區(通道)與分散客流交通方式上客區的距離。

1)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的客流換乘

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間的換乘方式隨著城市軌道交通發展而發展,由平面換乘方式逐步向立體換乘方式發展,近年來又提出同站臺換乘方式。換乘客流量的大小與軌道交通、鐵路客運站的銜接便捷程度,以及軌道交通在整個城市中的輻射程度密切相關。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的換乘銜接方式有以下幾種。

(1)平面式換乘模式。在鐵路客運樞紐站前廣場地下單獨修建城市軌道交通車站,透過站前廣場實現兩種交通方式的銜接。

(2)立體式換乘模式。城市軌道交通與鐵路客運站立體式佈局,透過地下通道、滾梯、樓梯等行人步行設施,將城市軌道交通站的出口接入到鐵路客運站站廳或站臺,將鐵路客運站的離站區(通道)與軌道交通的入口相連。

(3)聯合設站換乘模式。城市軌道交通與鐵路聯合設站,根據站臺的設定方式又可分為兩種:站臺平行設定於同一平面的模式,即客流透過設定在另一層的共用站廳或連線站臺的通道進行換乘;站臺分層設定,即客流透過連線通道實現換乘。

2)鐵路與常規公共交通的客流換乘

鐵路與常規公共交通的客流換乘模式設計,應保證銜接交通的通達性、順暢性與便利性。因此,其換乘模式通常採用常規公交與鐵路客運樞紐儘可能接近同平面銜接,或上下層立體銜接。鐵路與地面常規公交的交通銜接主要有以下幾種。

(1)站外路邊停靠客流換乘。在鐵路客運樞紐站前廣場銜接的主要道路上設定公交停靠站,鐵路與常規公交基於站前廣場利用過境公交線路實現客流換乘,換乘客流需要徒步穿越站前廣場。

(2)站外公交樞紐客流換乘。在鐵路客運樞紐站前廣場附近建設常規公交樞紐站,利用地下通道或過街天橋等步行設施將公交樞紐站與站前廣場相連。地面公交與鐵路間的客流換乘需要步行一段距離,換乘時間相對較長。

(3)站內公交樞紐客流換乘。在鐵路客運樞紐站前廣場或下沉廣場建設常規公交樞紐站,空間佈局上使常規公交客流落客區毗鄰鐵路候車區,使常規公交客流上客區毗鄰鐵路離站區(通道)。站內公交樞紐客流換乘模式,交通方式間銜接最為緊密,換乘客流的步行距離最短。

3)鐵路與計程車及私人小汽車交通的客流換乘

計程車與私人小汽車交通,一般作為鐵路客運樞紐集散交通的補充方式,其相應的優先權應次於公共交通。因此,在鐵路客運樞紐交通設計中,應優先保證公共交通的空間用地及其換乘便捷性。同時,由於計程車與私人小汽車交通的靈活性與集中性,可以建立“即停即走”的臨時停靠站以滿足計程車或小汽車的臨時上客或落客的需求,並透過地下、地面或高架的汽車專用道路,將臨時停靠點與樞紐停車場,以及周邊道路相連。鐵路與計程車及私人小汽車交通的客流換乘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臨時停靠站的客流換乘。在不影響公共交通用地及其車流執行,以及客流換乘的情況下,在毗鄰鐵路站房候車區區域建立“即停即走”的臨時停靠區,滿足計程車、私人小汽車、特殊交通或VIP交通的“即停即走”的客流換乘,實現小汽車交通的彙集客流向鐵路換乘;在毗鄰鐵路站房離站區(通道)的區域設定“即停即走”的臨時停靠區,實現鐵路客流向小汽車交通的分散換乘;同時,採用地下、地面或高架的汽車專用道路,將臨時停靠點與樞紐停車場,以及周邊道路相連,以方便車流的進出與停車。

(2)機動車停車場的客流換乘。在不影響公共交通用地與其換乘便捷性的情況下,在鐵路客運樞紐站前廣場或下沉廣場建設小汽車停車場,主要用於滿足兩類停車換乘需求:一為小汽車駕車人利用火車當天往返出行或接送旅客的停車需求,二為旅遊團體或單位等集體出行客運大巴汽車的停車換乘需求。停車場的行人出入口需透過地下通道、人行天橋等步行設施與鐵路樞紐的站前廣場、換乘大廳、候車區、離站區(通道)等相連;停車場的機動車出入口需透過汽車專用道路與臨時停靠站、樞紐周邊道路等相連。

4)樞紐站前廣場或換乘大廳銜接的客流換乘

當鐵路客運樞紐站內不同交通方式在站前廣場區平面式佈局時,基於站前廣場實現鐵路、城市軌道、常規公共、計程車、私人小汽車、非機動車等交通方式間的交通銜接;當鐵路客運樞紐站內不同交通方式採用立體式或毗鄰式空間佈局時,基於不同交通方式的空間佈局,形成不同交通方式間的換乘大廳,基於換乘大廳實現不同交通方式間的交通銜接。

不同交通方式的出入口通道與站前廣場(換乘大廳)銜接,換乘客流需要途經站前廣場(或換乘大廳)實現不同交通方式間的出行換乘。

5)其他交通方式間的客流換乘

鐵路客運樞紐內城市軌道交通與其他交通方式的交通銜接,主要為城市軌道交通與其他交通方式的換乘,可參考軌道交通樞紐的交通銜接設計的相關內容。

3.公路客運樞紐交通銜接設計

與鐵路客運樞紐相比,公路客運樞紐的集散客流量相對較小,而且站前廣場的面積也相對較小。由於公路客運自身的運營特點,公路客運站擁有站前廣場及專屬的落客區、泊車區、候車區、上客區等。公路客運與其他交通方式的交通銜接設計中,主要處理公路客運與城市軌道交通、常規地面公交、計程車及私家小汽車交通等交通銜接。

1)公路客運與城市軌道交通的客流換乘

公路客運與城市軌道交通的交通銜接應保證客流換乘的通達性,同時避免公路客運站、城市軌道交通站分別位於城市快速路或主幹路的兩側,以避免設定跨越城市快速路或主幹路的專用換乘通道設施。公路客運與城市軌道交通的客流換乘模式主要有以下幾項。

(1)平面式換乘模式。平面式換乘模式包括樞紐站內換乘與站外換乘。樞紐站內換乘,在公路客運樞紐站前廣場地下單獨修建城市軌道交通車站,透過站前廣場實現兩種交通方式的銜接,或者採用專用的換乘通道設施為換乘客流提供服務;樞紐站外換乘,城市軌道車站與公路客運站之間有一定的距離,換乘客流透過城市道路中的一般步道設施和過街設施進行換乘,其換乘的通達性與安全性都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