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 樞紐步行設施的乘客行為特徵
章節報錯
基於交通樞紐內步行設施的型別,客流行為特徵主要包括佇列型、通道型與廣場型3類。
1.佇列型
在交通樞紐站場內,當客流的到達率大於設施的服務能力時,一般會產生佇列型客流。行人佇列包括有序佇列與無序佇列兩種型別。有序佇列一般發生在服務視窗、有圍欄引導或有工作人員維持秩序的特定區域;無序佇列一般出現在無圍欄控制或非人為控制區域。
1)有序佇列
有序佇列是指行人需要透過某一步行設施或接受一服務時,由於行人的到達率大於設施的服務能力,行人呈現為“直線型”有序排隊。有序排隊一般出現在售票區、安檢區、候車站臺等區域。行人進入排隊區域後,首先確定目標地點及相關路徑;如果存在初始排隊,則選擇最短佇列進行排隊;若無初始佇列,則按最短路徑選擇最近的視窗或設施;而且在排隊過程中,根據其他佇列的長度或移動速度,動態地重新選擇自認為排隊時間最短的佇列,出現更換佇列的現象;當行人數量較多,佇列呈現嚴格的有序形式,佇列移動速度相差不大,插隊、不規則佇列等不被接受時,更換佇列現象很少發生。
2)無序佇列
無序佇列是由於行人急於透過步行設施或無規則引導排隊時,擁堵行人呈“水滴狀”或“扇形狀”的無規則佇列。無序佇列一般出現在步行通道、滾梯端、安全出口等步行設施的瓶頸處。高密度行人透過步行設施瓶頸時,行人以跟隨行進為主,並隨時調整自身的位置,未能形成有序佇列,積極佔據前方可用空間,以儘快透過瓶頸區域為步行最優目標。在緊急恐慌的疏散過程中,無序佇列的恐慌擁擠往往會誘發行人踩踏事件。
在以行人有序佇列為主的排隊區域,排隊秩序不是很嚴格的情況下也會出現無序佇列,且有序佇列與無序佇列之間存在動態轉移的過程。無序佇列的產生與行人的實際等待時間和心理等待時間密切相關,當低密度行人的實際等待時間小於心理等待時間時,行人在心理上一般能接受無序排隊行為;當高密度行人的實際等待時間大於心理等待時間時,行人往往會打破有序排隊狀態,進入無序排隊狀態。
2.通道型
通道型客流是指行人在步行通道、樓梯等通道型步行設施內形成的單向或對向行人交通流。當通道平面運送距離過長時,往往採用步行道和自動步道組合的方式供行人選擇,以減少行人在通道內的步行體能消耗。由於通道型客流具有明確的移動目標、急於離開封閉空間的心理趨勢及行人間的從眾心理,行人步行速度一般要快於漫步狀態的速度。
1)單向客流
當行人密度較低時,行人一般傾向於在通道中心線左右0.6m的步行範圍內行走,在有條件自由選擇行走空間的情況下,對時間敏感的乘客一般會加快步伐,超越前方行人,其行走路徑流向呈現出左右選擇的折線狀況;而對時間不敏感的乘客則會跟隨前方行人,一般不會主動加速超越,以保證總的走行距離最短。當行人密度較高時,單向客流進入擁擠行人流狀態。
2)對向客流
在雙向通道內,行人習慣於靠右側行走,以及右側避讓對向行人的特性。為了避免與對向行人發生碰撞,行人具有跟隨行走的特性,產生了自動渠化的自組織現象。相向移動的行人間存在側身交換位置的現象,以避免擁堵對向行人流產生“死鎖”的停滯現象。當步行通道內無中央隔離設施時,行人流量較大的方向會侵佔對向行人空間,使得整個通道的行人密度趨於均衡。
3.廣場型
廣場型客流是指在站場前廣場、大廳、站臺等開闊廣場型步行設施內形成的多向交織行人流。交通樞紐內行人一般具有以較短時間實現其出行與換乘的心理,因此進出樞紐場站、大廳的行人一般選擇最短路徑移動,以完成進站、出站、換乘等目的,除去建築等障礙物或人為流線控制的影響外,行人一般會選擇直線或趨於直線的路徑到達目的區域。由於廣場、大廳等步行設施的開放性,行人步行目的、起訖點各不相同,在對步行時間較為敏感的情況下,不同移動方向的行人會在大廳內形成較為複雜的交織行人流,導致客流混亂、交織點多等不良狀況。由於廣場、大廳等步行設施記憶體在影響行人移動的空間障礙物,以及步行距離相對較長等特點,在有明確指示標誌、標示的情況下,行人往往會產生很強的從眾心理,跟隨人流的流向而選擇自身的行走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