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禹抿唇。

這也是事實。

紙上談兵,歷來是兵家大忌。

他有自信,但自信卻並非十足的把握。

如果沒有突厥的虎視眈眈,南苑平叛他領兵前去也沒什麼。

現在的局勢下……

趙禹訕訕的收了聲。

一旁韋存道眼皮跳了兩下,眼角餘光偷偷地瞟了顧懷章不知道多少回。

晉和帝其實把他那些小動作看得一清二楚,嘖了聲:“韋卿,你是兵部尚書,你怎麼說?”

“臣以為若要派沛國公回遼東鎮守,防突厥趁機起兵,南苑平叛之事,不如交給小姜大人。”

顧懷章當下冷了臉:“元瞻尚且年幼,如何當此重任?他雖在幽州軍中歷練一年,但那都是小打小鬧,最厲害的時候,也不過是退五十敵寇,怎能與南苑叛亂相提並論?”

“可南苑歸順已久,況且當年被沛國公打的心服口服,時隔幾十年,兵力也未見得如何鼎盛。”

韋存道既然開了口,心裡的顧慮反而都丟了出去。

他反駁著顧懷章,轉頭又叫官家:“如果說小姜大人不合適,當不起這個重任,官家恕臣狂妄直言,朝中武將,放眼望去,也沒有哪個是能當得起平叛重任的了!”

他這話有些過了。

有能力的人還是有的。

無非是這些年朝中安定,四境無戰火紛紜,太平日子過久了,朝中漸次形成武不思戰的局面。

即便是在幽州駐守過的將領,自幽州回京述職後,過的也是得過且過的日子。

安享太平富貴,再對比遼東苦寒,越發不肯大動干戈。

這才導致朝中武將青黃不接。

那些人,從前也是當得起朝廷棟樑四個字的。

經年累月,時間越久,反而越發不成氣候。

既然大家都是紙上談兵,都沒有實戰經驗,相比起來,他們在朝為官年資雖久,可就心性而言,還真不如姜元瞻。

顧懷章咬著牙:“元瞻今歲尚且不滿十七,若要以他為主帥,領兵出征,平南苑之亂,如何令軍中將士信服?

臣請官家三思。”

晉和帝眯了眯眼:“顧卿,樞密使府掌大鄴軍務,或是你與朕說說,何人領兵掛帥最合適?”

“臣……”

“兒臣以為,韋尚書的建議就很好。”

趙禹相當適時的又往外橫跨了小半步,把顧懷章所有反駁的話都給堵了回去。

晉和帝挑眉看他:“你也覺得姜家二郎合適?”

趙禹說是:“顧大人的憂慮雖也有道理,小姜大人的確年輕,但要說他都無法令三軍將士信服,朝中諸將,只怕也沒那個本事和能耐。

不滿十七又如何?昔年國公爺跟隨老國公皮甲上陣,沙場浴血之時,不也就是小姜大人如今這個年紀嗎?

小姜大人是家學淵源,單是沛國公府的名頭拿出來,生來便會令人信服三分。

南苑當年敗在國公爺手上,如今降而復叛,國公爺既要回遼東鎮守,不便出征,兒臣以為,小姜大人正是最合適的人選!”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