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葉喜歡手持攝像,這個許願能理解,文藝片導演都愛這個,許願合作過的李煜和曹寶平就沒少用。許願也問過他們原因,他們覺得這樣會更真實。

婁葉也喜歡長鏡頭,這個許願也能理解,拍文藝片不用長鏡頭就好像吃煎餅果子不放雞蛋,就沒內味了。

這幫導演用長鏡頭的理由也非常簡單,同樣是為了追求真實,絕不是為了炫技。放眼第六代導演的文藝片,大部分長鏡頭都是靜止長鏡頭,就是機器一架什麼都不管,那叫個蛋的炫技,那就是忘關機了。

真正炫技的是運動長鏡頭,涉及到的東西非常複雜,場景排程、燈光佈局、對焦、運鏡和表演都要考慮進去,這不僅需要審美,還需要技術。

一個完美的運動長鏡頭不僅是導演一個人的工作,還需要攝影、美工、燈光和演員之間通力合作。除此之外,資金也要跟上,攝影車、斯坦尼康、移動軌道、起重機搖臂這些一個都不能少。

我們這些拍文藝片的導演,可能也就剩下點兒審美了,技術和資金基本都跟不上……

最出名的運動長鏡頭應該是2002年的《俄羅斯方舟》,長到整部電影就是一個鏡頭拍下來的。

當然這是一部實驗性比較強的作品,850名演員前前後後排練了七個多月,就為了這一次一鏡到底。許願特意在網上看過,反正他是沒看進去,可能因為他不是俄羅斯人吧……

2006年阿方索·卡隆執導的《人類之子》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運動長鏡頭。這個鏡頭長達4分07秒,講的是男主角一行護送孕婦,駕車躲避各種瘋狂的追殺。

最值得稱道的就是這個鏡頭是在車內拍攝完成的,一開始平平無奇,很像是把攝影機固定在車頭,但突然攝影機開始在車內移動,還旋轉了起來,而且鏡頭還和車外的追殺人員有嚴密的互動關係,到了最後甚至還有下車殺人的鏡頭,這個一鏡到底的運動長鏡頭,才叫炫技。

導演阿方索·卡隆和攝影師艾曼努爾·盧貝茲基把車放在一輛拖車上,再把車頂掀開,在上面做了一個支架,攝影機是由拖車後部的一個人用電腦控制的。頂上做了很多的機械裝置,包括長軌移動,然後攝影機的支架可以180度甚至360度旋轉。

這對攝影師的技術和想象力要求非常高,憑藉這個鏡頭艾曼努爾·盧貝茲基拿到了威尼斯的最佳技術貢獻獎。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網上搜一下這個長鏡頭,非常帶感。)

許願其實不太理解這幫文藝片導演的腦回路,這麼追求真實拍紀錄片去不就得了嗎?後來還是曹寶平解答了許願的疑惑,拍紀錄片就沒法夾帶私貨了……

許願一開始對這個說法嗤之以鼻,BBC的紀錄片可沒少夾帶私貨,九真一假,最容易忽悠小孩了。曹寶平臉漲得通紅,他年輕的時候就特別愛看BBC的紀錄片,憋了半天曹寶平才憋出一句他們要臉,許願這才恍然。

剛才許願朝急診走的那個鏡頭婁葉本來是想一鏡到底直接拍到自殺的,可那樣不行,許願又不能真的噴血,化妝師要上血包,牆上還要佈置,婁葉這才在中間喊了一次咔。

許願忍受不了的是婁葉喜歡晃鏡頭,剛才許願坐在病床上的時候攝影指導曾建就扛著攝像機晃起來沒完,給許願差點晃吐了。這還是在監視器上看,這要是放在大螢幕上,不知道要吐幾個觀眾呢。

許願知道婁葉是想透過搖晃的鏡頭來烘托情緒和渲染氣氛,可他還是接受不了。

“你覺得怎麼樣?”婁葉非常興奮,有一種小孩向朋友炫耀自己心愛玩具的感覺。

“你就不怕觀眾在電影院裡吐出來嗎?”

“為什麼會吐?”婁葉十分不解。

“鏡頭晃成這樣,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