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禦敵(第2/2頁)
章節報錯
“肅靜!”坐在第一位的左將軍句扶喊了聲,堂內徹底安靜下來,並無雜聲。
王平卸下佩劍,放到桉几上,坐在榻上。身後虎賁手持符節,筆直站立在王平身後,以示其權貴。
王平輕咳一聲,說道:“今逆魏舍吳而犯我,兵分四路,兵不下十餘萬之眾。而我荊州之眾不過三萬,不知諸位以為如何,又當如何御之?”
徵北將軍廖化拱手出列,說道:“啟稟車騎將軍,南陽之所不比關中、漢中,東雖有山嶺,但並非險阻。逆魏大軍從中原而入,道路寬廣,利於行軍。我軍治下不過三萬之數,不足以拒敵,若堅守外城,兵力散也,兵散則易被破,外城若破,則逆魏兵馬可直入荊州也。”
“且逆魏倉促來襲,中樞正值遷都,巴蜀、關中兵馬短暫難援,唯有湘州士卒可調,然緊促之間,湘州士卒集結緩慢,難以迅速北援荊州。今危機之時,我軍不如退守襄樊、宛城二地,若遇敵則令其入。以強兵堅守襄樊、宛城二地,無需多日,湘州、巴蜀、關中之兵至,即可退敵。”
廖化認為如今的局勢不利於大漢,不僅是兵馬遠少於曹魏,而且作為防守方在地勢上也無大的優勢,難以和曹魏較量。特別是曹魏兵分四路,大漢本就不多的兵力放到四路上,容易被分散擊破。
而且從援兵上來看,由於夏侯玄的聲東擊西之策,大漢各地兵馬沒有事先準備,巴蜀、關中二地忙碌著遷都,湘州士卒雖可以呼叫,但短時間內也是難以調撥,需要時間調兵以及趕路。
因此不如撤退到襄樊、宛城這兩座城池內,以空間換時間,用僅有的大部隊堅守城池,以來防禦曹魏的進攻。等到各地的援軍抵達,便可逼退曹魏大軍。
王平沒有回答,而是看向眾人,問道:“諸位以為如何?”
在坐的眾人面面相覷,沒有出言反對的他們,便是認可廖化的建議。唯有中間的州泰、魯芝皺著眉,顯然對廖化的建議不認可,但沒有出色禦敵之計的他們亦不好多說什麼。
沉默半晌,王平搖了搖頭,直截了當的說道:“不可如此,若按廖徵北之策,則荊州危矣!夫南陽之地,北鄰關隴,可以召羌胡;西接巴蜀,可以命將士,南通湘楚,可以運谷粟。今若限保樊、宛,則武關、武當、隨縣何以堅守?”
“湘州去荊州近千里之遙,雖有水路可達,但兵馬調動亦需時間。退保樊、宛,賊若得武關、武當、隨縣三地,其西可遏巴蜀之兵、北可制關隴之卒,再取隨縣,南下掠夏口,可引吳國之兵作亂,此乃荊、湘之禍。故應當堅守外城,分兵把守堵陽、舞陰、泌陽、平氏四城,萬不可退也。”
荊州的位置太過關鍵了,作為天下的旋轉門,前往任何一個地方都需要經過南陽。如果按照廖化之意,固守樊、宛雖然可以集結兵馬,依仗堅城,等待援兵抵達。
但是廖化卻忘記了南陽這個地勢的奇特之處,西面接壤秦嶺、大巴山,一旦守住武關、武當二地,便可堵住巴蜀、關中的來援兵馬。另外一點,南陽還可以透過隨棗走廊南下夏口,曹魏大軍進入無險可守的荊州之後,整個荊州淪為魏地,其可南下夏口,引吳國兵馬入湘州。
湘州的兵馬不過五、六萬之眾,在面對進入荊州境內的十幾萬魏軍,又有東側不安分的吳國,湘州也很難舉大兵北上支援。屆時整個戰局將會不受大漢的控制,荊州也會陷入混亂當中。
左護軍劉敏這些年跟隨王平南征北戰,早就對其敬佩不已,拱手說道:“車騎將軍之策實乃上策,我軍若固守樊、宛,其糧草、器械未足,難以久御,還需堅固外城。外城者,往昔我軍高築其城牆,糧草、器械使其充盈,今若固守,當足以堅守半載。”
荊州刺史魯芝也是站起來,拱手說道:“荊州遼闊,良田千里,百姓遍佈,若任敵軍深入,敵食我軍糧,則我軍大勢已去,固當堅守外城。”
廖化也不生氣,而是拱手問道:“敢問車騎將軍,若布守外城,當何以御之,方可令賊將不入荊州。”
王平臉色澹然,隨即答道:“堵陽郭淮所部不足為慮,其深曉堵陽之固,且依韋虎之勇,足以拒敵。平氏王凌所部,其穿行於桐柏大山,道途崎區,非是大軍,州泰領兵增援至平氏,且可令屯紮江夏的鄧芝所部,兵出後方襲擾王凌糧道,足以禦敵。”
頓了頓,王平沉吟說道:“今之大敵不過舞陰、泌陽之敵,曹爽所領大軍必為主力。句扶可領兵五千屯駐舞陰之側的中陰山上,多張旗幟,綿延百餘里,以壯軍威。我率大軍主力南下必陽,據守田豫。”
廖化面露疑惑,問道:“曹爽既領大軍,何以佈置羊兵拒敵,若被敵人識破,舞陰豈不危險。”
王平抓起桉上的佩劍,笑道:“屆時廖徵北自知也。”
眾人望著起身佩戴漢劍,輕易化解危機的王平,他們再次認識到名將與優秀將領之間的差距了。
廖化不是不優秀,他提出的方案確實符合目前荊州的局勢,但是他在宏觀戰略上無疑是不足的,沒有深刻認識到放曹魏大軍進來的弊端。毗鄰中原的荊州,一旦門戶開啟,接下來的曹魏還要發數萬士卒填線,而大漢援兵被阻擋住了,還能咋玩。
王平的話,只能說他的戰略目光實在太遠了,不受外界的影響,冷靜分析當前的局勢,為大漢選擇一個最優解的方案。
(番外會在晚些,頭疼番外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