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3年,魏正始四年,漢建興二十一年。

曹魏大將軍曹爽上表讓已故的曹真、曹休、夏侯尚、陳群、鍾繇、張郃、徐晃、李典……龐德、典韋等二十名文武大臣陪祀太祖廟庭,以正國之風氣,追榮往昔之功。

同時曹爽表示大魏與漢賊勢不兩立,今經數年休養生息,大魏兵馬健壯,糧草充足,請討蜀賊,以恢舊土。

魏帝曹芳遂允,並詔曹爽統率徵西將軍夏侯玄、徵東將軍王凌、司州刺史郭淮、豫州刺史田豫、兗州刺史令狐愚,徵蜀將軍司馬昭等數十名將校,糾合中軍及四方精銳十五萬人,以征討荊州。

為行出其不意之效,曹爽納夏侯玄之策,羊言攻吳,以使漢軍將士懈怠,大軍士卒向壽春集結。

大漢吳王孫權聞言,驚恐不已,絕東興堤以淹江水之地,巢湖周圍以為澤國。並遣使者向大漢求援,請求支援兵馬。

劉禪准予命南郡都督鄧芝領兵萬人增兵江夏,與陳到所部駐軍夏口,以便東顧。

一切就罷,曹爽率中軍精銳數萬人,從延津上船,走鴻溝,過官渡南下,準備兵至陳郡項縣,匯合於已經聚集在此的夏侯玄、令狐愚等人。

曹爽的進軍方向與當年袁紹從冀州南下豫州的時候所差不多,一旦入了官渡,便可順流而下抵達鴻溝。且鴻溝瀕臨洧水、汝水、穎水等河流,其北連鞏、洛,南通淮泗,交通極其便利。

而夏侯玄的聲東擊西之策,正是基於以鴻溝為中心,搭建起來的水利交通網,透過水路中原士卒便可乘船而下,直達江淮。反之亦是江淮士卒可以透過乘船,上至中原。調兵之快,令人防不勝防。

項縣,魏軍中軍大帳。

曹爽手扶佩劍,威風凜凜地走入營內,身後跟著鄧颺。而營帳內夏侯玄正與李勝對著輿圖,商議出兵的路線。見曹爽入帳,二人朝著曹爽行禮問好。

曹爽也不端著架子,溫和說道:“戰事將啟,有勞泰初謀劃了。”

“不敢,大將軍奔波辛勞。”夏侯玄應道。

曹爽走到輿圖前,問道:“爽初至此處,不深曉敵我軍情,不知如今情況如何?”

此前為不引起大的震動,夏侯玄先到達洛陽,然後以徵西將軍的名義調動司、豫二州兵馬,接著又借曹爽大將軍的名義,調動揚、兗州二州的兵馬。這幾個月上的排程,大部分是夏侯玄與李勝、郭淮等人排程規劃。

夏侯玄指著輿圖上被硃紅筆標記的地點,說道:“今算上大將軍所統率的四萬大軍,今十五萬大軍皆已按事先謀劃,佈置於汝南郡期思縣、陳郡項縣及潁川許都三地。”

“豫州刺史田豫率將士四萬,屯兵期思縣,按我等佈置,待軍令一發,田豫逆汝水而行至安城,西攻比陽;而郭淮統司州之兵,以為羊兵,領兵二萬,從許昌南下,南攻堵陽。”夏侯玄又深入介紹說道。

司州兵馬雖多,但郭淮考慮到蜀漢關中之敵,留下了大部兵馬,保衛弘農,防止蜀漢趁機襲擾。

“而我軍從項縣出發,逆穎水而上,至平輿一帶,西攻舞陰,將兵七萬;徵東將軍王凌從壽春而行,逆淮水西進,過義陽,西攻平氏,統兵二萬。今總計十五萬大軍,兵分四路。”

荊州雖處在南陽盆地中間,但與漢中、關中盆地不同,其無大山脈阻隔,而是由斷斷續續的小山組成,中間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孔道。因此要防守起來,比漢中盆地更為困難。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以來,首都少有定在南陽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