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看著奏疏上杜預進諫的方略,滿意地點了點頭。

什麼叫人才,這就是人才!

杜預吸取上次教訓後,直接就發現了三韓的弱點,把他們的優勢變成他們的劣勢。

三韓位於朝鮮半島的南部,他們也是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多在西部的沿海上,被丘陵分割開,不僅大漢調動不便,連三韓自己也是排程不便。

杜預從中下手,派遣騎兵小隊從韓州入寇,抄掠三韓鄉間;又讓青徐出兵,當海盜劫掠沿海城市。

不過其也考慮到從青、徐二州跨海出兵三韓的危險性以及戰事的統一性,而是建議他們在帶方郡設立港口,從朝鮮北部出發,沿著海岸線劫掠三韓。

至於三韓想反擊,基本是不可能成功。首先三韓缺乏造船技術,無法掌握制海權,海路不用說。想走陸路入寇帶方,將會遇上杜預佈置的鄣塞,以及精銳的漢軍騎卒。

壓下奏疏,劉禪問道:“觀卿表疏,朕心方才放下。卿以為我大漢若滅三韓,又需多久可將三韓化為我大漢國土。”

杜預沉吟少許,說道:“陛下,臣不敢妄言。若讓臣言之,臣以為需在平原之上設郡縣,山地、丘陵緩圖為上。先任良吏教化平原之民,使其富庶,又勸民出山,或其間設縣。我大漢若苦心經營,一、二十年之後,三韓歸心我大漢治下;百年之後,三韓上下可盡為我大漢之地。”

朝鮮半島的精華在於西部沿海平原地帶,大漢平定三韓要掌握富庶的河流平原,依託平原設立郡縣,收取賦稅。大漢在平原站穩腳跟,帶去先進的文明,那些跑到山區的百姓也會漸漸出山,並在一代一代人的影響下徹底成為大漢子民。

劉禪認真地聽取著,示意侍從為杜預上茶,說道:“卿有此思甚是不易,朕不求卿為大漢教化三韓百姓。待三韓平定後,其治理教化,朕當擇賢才而教之。”

“諾!”杜預接過茶盞,恭敬答道:“臣當竭盡忠心而為之。”

頓了頓,杜預說道:“陛下,朕居韓州以來,竊韓州遠離中原,其幽州往韓州之通道有三,其盧龍道、柳城道位於燕山之中,山深路遠,道路難行。濱海道雖短,但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唯冬春可行,我大漢欲深治韓州,還需從溝通水路之道,方可大治。”

濱海道就是日後的榆關道,山海關所在的位置。東漢時期已有此道,但是通行的時間很尷尬,只能在冬天結冰時通行。常年通行,且又短的道路也就盧龍道。

“卿以為如何?”劉禪問道。

“臣可整修濱海道,便於走商,以利通行。大軍或人眾者可走盧龍道,設有驛站,以通山道。另在青州東萊郡牟平(煙臺)與遼東郡沓渚(旅順)設有水路驛站,以便舟師通行,便於商賈往來。”

劉禪尋到東北輿圖,根據杜預的講述,指點說道:“可從卿之言語,讓幽州刺史、韓州刺史協商整修濱海、盧龍二道。卿與青州刺史溝通水路驛站之事,同時可在帶方郡此處設立港口,名為仁川,取其大漢仁施百川之意。”

“諾!”杜預應道

待杜預退下後,劉禪吩咐侍從,說道:“讓陸抗出任平韓校尉,赴青、徐、揚三州挑選士卒,調往帶方郡,歸於杜預帳下聽令。”

“諾!”

“啟稟陛下,曹不興、皇象二人奉陛下之詔繪紹興閣十八功臣像已成,今欲請陛下觀之。”侍從稟道。

紹興閣,乃譙周讚揚大漢三興,為大漢撰紹興賦,取其中“紹奕世之宏休,興百年之丕緒”之意上疏劉禪,可將安置十八功臣的閣臺命名為紹興閣。

至於曹不興、皇象二人。曹不興乃是大漢最為知名的畫家,尤其善於人物畫,在歷史上與顧愷之並稱為“六朝四大家”。皇象善篆書、隸書、章草,尤以章草見長,時人稱“書聖”。

劉禪讓曹不興作畫,又讓皇象在畫上題詩,以為稱讚點評十八位功臣。

“宣!”

“諾!”

殿門緩緩開啟,曹不興、皇象二人趨步入內,在他們的身後侍從們捧著十八幅畫像,緊隨其後。

“開!”

侍從們緩緩拉開卷軸,十八幅文武大臣,栩栩如生地畫在巾帛上。羽扇綸巾的諸葛亮,儒將之風的黃權,怒不自威的王平,手持笏板的蔣琬……銀槍白馬的趙雲……。

劉禪緩緩走過卷軸,看著這些逼真的人像,讀著評語,腦海中彷彿又浮現出他們的容貌。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