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復疆(第1/2頁)
章節報錯
延熙五年,正月。
清晨時分,待朝議的鐘聲響起,群臣魚貫而入。文武大臣對階上的大漢天子,行君臣大禮後,方才按位次入座。
在朝議之初,司徒費禕便奉上新鮮出爐的延熙四年天下各州郡的戶籍數目。
劉禪從侍從手上接過奏疏,認真翻閱由尚書檯統計的資料。
在大漢一統天下的建興二十六年(公元248年),根據魏、吳、越三國上報的資料,並結合大漢的自身的人口數目。尚書檯統計天下人口資料為二百二十萬一千戶,人口在一千一百一十四萬三千人。
而經過大漢對天下長達五年時間的治理,採取輕徭薄賦,推廣田政,釋放奴隸等政策。當下大漢的戶口數目勐增至三百二十七萬三千戶,人口增加六百萬二十五萬,即人口總數達到一千七百三十九萬三千人。
五年間能使人口勐漲,其中除了正常的人口增長外,還有大量的屯民、士家、部曲、奴婢轉為農籍,登記在官府的桉牘上。
比如在魏國之中士家、屯民、百姓分屬於不同的體系當中,當時曹魏歸降時上報的人口僅限於百姓數目。
亦或是吳越二國,他們的民戶歸民籍,但還有吏戶、部曲。如步騭部曲萬戶,諸葛恪也有部曲萬戶,這些部曲相當於他們的食邑,也不在吳、越二國的官方統計當中。
劉禪放下奏疏,笑道:「五年間戶籍增有百萬戶,諸卿多有辛苦。傳令下去,無論大小官吏,今歲正旦可多休沐一天。此五年間凡考課中下之上者,按其功績多寡,或賜予錢糧,或升遷官職,以為慶賀此功。」
「謝陛下恩德!」眾人拱手謝禮。
待眾人謝禮後,鄧艾手持笏板出列,說道:「臣鄧艾有疏上奏。」
「準!」
「啟稟陛下,臣奉陛下詔令,整頓北疆事務,初有成效;今人口滋生,天和雨順,糧草積倉,可為軍需;東部鮮卑,可為外援;故臣請命北上覆疆,為我大漢驅戎。」鄧艾說道。
在省並軍伍後,三位大將的任務各不相同,霍弋執掌樞密臺,鄧艾負責北疆復土戰略,姜維出任講武堂山長。
畢竟大漢雖一統天下,但實際上在北疆仍有國土被中部鮮卑佔據。比如至今為止,朔方、五原、雲中、定襄四郡,及上郡、西河北部地區也還存在蠻夷。
如幷州方面,其以往的漢胡邊界線在定襄郡,但隨著東漢對鮮卑戰事不利,定襄郡被胡人盤踞。
在軻比能時期,漢胡的邊界線後撤至雁門郡一帶;軻比能去世,鮮卑出現火拼,雁門郡得以寧靜,但邊界線仍是維持在雁門郡。
在漢魏爭霸過程中,元宏的遠親索頭部在拓跋力微的帶領下,出兵征討中部鮮卑各部落,試圖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漢胡仍保持此前的邊界線。甚至漢胡還有親密時期,在大漢統一天下之時,拓跋力微還派長子入大漢朝貢過。
隨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劉禪委任鄧艾全權負責北疆事務後,鄧艾趁著拓跋力微尚未統一中部鮮卑之前,將邊界線向前推了數百里,將戰線定襄郡,並完善了雁門郡的防禦體系。
而在大漢鞏固雁門郡防守體系之時,拓跋力微也徹底掌握了中部鮮卑,麾下民眾有二十餘萬,並南遷到雲中河套地區遊牧。隨著中部鮮卑的壯大,其部落中人貪戀中原富貴,請求抄掠邊境,與大漢開戰。
面對手下的請求,拓跋力微自己的實力與中原不能相比,拒絕了手下抄掠邊民的做法。並以匈奴、蹋頓為前車之鑑,若強行與大漢開戰,死傷不計其數。故不與大漢為敵,還試圖與大漢交好,希望大漢在邊疆開市,互通友好。
當請求開關市的表文送到長安,在鄧艾的建議下,被劉禪否決。畢竟大漢與中部鮮
卑互通商品,純屬資敵。其可是與東部鮮卑不同,東部鮮卑尚沒有統一,而中部已然統一。若因互市,讓中部鮮卑強盛,再吞併東部鮮卑,恐出現第二個軻比能,從而威脅到大漢的邊疆。
因此大漢與中部鮮卑的關係急劇下滑,在姜維出征高句麗時期,大漢除了恢復元氣外,還強化與東部鮮卑宇文、慕容等部的關係。在姜維從高句麗得勝之後,劉禪任命幽州都督韋虎兼任護鮮卑校尉,處理東部鮮卑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