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路出使各國,實際上是劉禪一直所期待的。自張騫通西域後,中原王朝與中亞、西亞、歐洲國家的聯絡,基本是透過陸地上進行聯絡。

至於海路的話,當下雖有,但並不是主流,僅有少數民間商人、宗教人士透過海路抵達中原。

當下劉禪也試圖為大漢留下什麼獨特的記憶,他不指望殖民時代在他手上出現,也不指望以當下的造船技術能跨越太平洋抵達美洲。

他希望能為中原王朝開拓視野,知曉海路亦能與外界溝通,知道除中原外的地理環境怎麼樣。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他要為大漢留下屬於大漢的海洋貿易體系。

劉禪不認為他的限田制能夠永遠的流轉下去,未來勢必還會出現土地兼併的情況。土地兼併必然引起社會矛盾,社會矛盾又會導致大漢滅亡。但劉禪卻希望他的大漢能延續時間久點。

至於如何解決土地兼併,緩解社會矛盾,便是至關重要。按常理來看,唯有開墾更多的土地,讓無地流民遷向人少之地,方能緩解矛盾。但到了那時候,恐劉禪也去世了,將是無能為力。

如果他能為大漢留下成熟的海洋貿易體系,在巨大利益的推動下。當出現土地兼併時,那些無地流民在政府政策以及輿論的引導下,前往南方沿海生活。依託港口,從而開發南方,將會緩解社會矛盾,減輕無地流民給大漢帶來的問題。

如果他的子孫英明些許,能實施殖民這更進一步的擴張體系,大漢或許還能保持更久。

當然這些都是百餘年後的事,不是劉禪所能預測。對於眼下而言,如果能出使到國外,建立海洋體系,也會為大漢帶來大量的財富。

畢竟在封建社會之中,國家體制的引導非常關鍵。大漢從海路出使訪問,帶去蜀錦、漆器,他們國家派遣使團朝貢中國。往來之間,從官方到民間,很快會組建起船隊,開始海洋貿易。

大漢不僅能從中收取關稅,也能儘快使得疲弊的大漢繁榮起來。

不過這一切的實現還需大量的時間,在與胡僧交談後,劉禪便透過諸葛恪、施績等人,尋到曾為吳國出使南洋諸國的康泰出任正使,並自告奮勇的吳郡士人朱應出任副使,籌辦遠洋出使諸國的事宜。

等劉禪送康泰、朱應出使後,時間也到了夏季,從太子劉璿也從揚州回到長安,向劉禪彙報度田狀況。

劉禪翻閱劉璿的奏疏,露出滿意的笑容。

在劉璿開展的二年鐵腕度田下,揚州郡縣下的田畝幾乎被度田,叛亂計程車族、豪強也皆被處理,當下的揚州已然安穩下來。不難估計,在未來的數年內,揚州的賦稅將會進一步增加,人口也會進一步增加。

坐在次席的劉璿見到父皇揚起笑容,心也徹底放了下來。

劉禪看著奏疏,點評說道:“太子揚州之行,於國有大益,朕甚是欣慰。行事果斷,手段出彩,軟硬兼用,已有成大事者之風。”

劉璿低下了頭,拱手說道:“父皇過譽了,兒臣之功皆賴父皇威望。”

“不用了!”

劉禪壓下奏疏,笑道:“當下沒有外人,唯有你我父子,又何必說敷衍之語。”

“父皇?”

劉璿面對劉禪的直白有些尷尬,不知道說些什麼。

劉禪微靠在憑几上,直言不諱地說道:“揚州之行,太子令朕甚是滿意。朕本以為太子會顧慮手下言語,擔心揚州事變,不敢以大治。卻沒想到太子能堅持本心,以鐵腕治之。朕百年之後,便可放心將大漢交到你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