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眾人應道。

君臣議事間,來自遼東的戰報也送到太乙宮。

“陛下,遼東大捷,斬首高句麗二萬二千餘級,俘虜高句麗百姓五萬餘人,東川王及高句麗王室盡數授首。”

剛入秘書監的皇甫陶捧著戰報,腳步愉悅地走入堂內,稟道。

劉禪接過戰報,笑道:“太子度田揚州初有見效,東征大軍又有喜報傳來,實乃雙喜臨門。”

說話間,劉禪拆開戰報,裡面詳細記載了作戰過程。

姜維大軍圍困丸都,困到丸都城糧草盡斷,東川王試圖投降大漢。姜維拒絕其投降,並宣稱只有東川王授首,大漢才會答應高句麗的歸降。此語直接引發了內訌,東川王手下大將位居聯合手下軍士叛亂,斬殺東川王出城歸降漢軍。

姜維所部斬首二萬級,俘虜高句麗上下二萬人。

韋虎攻破舊都紇升骨城,數百級,並俘虜高句麗百姓萬人。而在深入腹地攻略高句麗城池的馬謖功績也是不小,斬首千餘級,俘虜二萬高句麗百姓。

此戰把高句麗的核心力量摧毀,剩餘的百姓四散而逃,隱藏在白山黑水間,成為化外之民。

“彩!”

“實乃大捷,高句麗不復為我大漢之敵也。”

眾臣聽著戰報,或鼓掌喝彩,或談論當下戰事。

“陛下,今遼東善後之事,當如何處理?”皇甫陶問道。

劉禪沉吟少許,說道:“將其俘虜高句麗男女百姓遷至平、幽州各郡縣編戶齊民,為我大漢百姓,取其精壯為兵,暫由杜預統率。”

頓了頓,劉禪說道:“改平州為韓州,平州都督閻餘有功,調遷涼州都督。杜預升任韓州都督,兼任帶方太守,持節,負責征伐三韓之地,將其設為郡縣,復前漢舊土。至於其他有功將校由尚書檯擬定後,依照大小功績,進行封賞。”

“諾!”

實際上在大漢攻克平州後,因幽州管轄六郡,平州也不過五郡,郡縣過少,有人提出將平州併入幽州,由幽州統一管轄。不過被劉禪否決了,堅持保留二州建制。

而保持平州建制的原因,便是讓他單獨對外,北卻高句麗,東服三韓。而當下高句麗解決了,吞併三韓的計劃也可以推出了。將平州命名為韓州,便是代表大漢吞併三韓的決心。

在劉禪構思中的韓州,將以朝鮮半島為基礎,向西北延伸。畢竟當下的平州以遼河下游為基,太過薄弱,北部也缺乏縱深,這也導致了中原動亂之時,遼東不保的局面。

今後大漢若以朝鮮半島為基礎,北部有山脈為縱深,即便遼東生亂,也能透過水路與山東半島上的青州聯絡。日後幽州、韓州將是保證大漢在遼東統治穩固的基石。

至於為什麼不向北方擴張,屬實東北太過寒冷,不似朝鮮半島氣候好些。多是漁獵民族,缺乏農耕民族作為統治基礎,只得以羈縻為主。

(今天暫時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