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輿論(第2/2頁)
章節報錯
說著,譙周捋著鬍鬚,笑眯眯地瞧著吳房,看其是否心服口服。
出乎他意料的事,吳房不願服輸,繼續說道:“夫子所言遷都之論,房深以為然。夫子飽讀經書、善解讖語,不知夫子可知代漢者,當塗高之語,此語又當為何解?”
譙周皺著眉頭打量了幾下吳房,這小子什麼話真的都敢問。也就在這武擔學宮之內可以光明正大的說,畢竟陛下允許眾人在學宮內隨意發言,不以言行論罪,否則自己真想要好好教訓這傢伙。
譙周也不客氣了,嗤笑一聲,說道:“此讖語不過是前漢之時流傳於世上之語,昔孝武皇帝聞天下之事,感嘆所言: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
“《春秋讖》亦有言:漢家九百二十歲後,以蒙孫亡,授以承相。代漢者,當塗高也。以此來看讖語流傳於世,眾說紛紜,然今之眾人得其語,而不得其意。”
“或如公孫述自以為得勢,國號‘成家’,與世祖辯此讖語,卻為世祖所敗。亦或是袁術,袁公路,其自以為得乎其名。公路為途,途者,塗也;遂割地稱帝,然依舊死於非命。”
“今時逆魏,自解塗高,像魏也;何為魏,兩觀闕是也;故當塗高者謂之為魏,不過又何以為信乎?其結果不過與公孫述、袁術相同,國滅人亡,被我大漢所敗。”
吳房咬著牙,繼續追問道:“敢問夫子此以為此讖語當如何解之?”
譙周撫須微思,說道:“此讖語眾人皆曉‘代漢者,當塗高’,卻未深知其本意也。若按武帝所言,‘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宗室子孫,誰當應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漢者,當塗高也。’其有六七四十二之語,因而大漢須傳四十二帝,方才被‘塗高’者所替,今大漢至今不過二十五帝,還有十七帝,故大漢應當再興。”
】
兩漢有二十九帝或有二十四帝之稱,其根本在於對兩漢少帝的劃分。如漢惠帝以後呂后掌權,陸續立三歲的劉恭、劉弘為帝。及呂后死,群臣誅殺呂氏,迎奉代王為帝。按照禮法來說,此二位不在帝位當中,但若要硬算也能算入漢帝當中,故才有二十九帝以及二十四帝的區別。
譙周巴不得漢家多延壽幾年,因而把他此前所說的二十九帝改為二十四帝,重新解釋一番。至於如何四十二位皇帝傳夠了,大漢還沒滅亡就不關他譙周的問題了,他只要負責當下的輿論進行反駁。
“若按《春秋讖》解之,漢家當有九百二十歲方才亡之,被‘塗高’者所替。今漢家治世不過四百餘年,還當有五百歲之壽。無論如何解之,我大漢必然再次中興,廣治天下。而此次遷都,當乃我大漢盛世之始也。”
“何如?”
吳房紅著臉不敢應答,只得唯唯諾諾。
“哈哈!”
譙周將書籍收好,笑著走出學堂。自他研究讖語開始,這個難題就常困擾著他。是故他遍尋典籍,為得就是找出有利於大漢的解釋。如今勐然發現,隨著國力的強盛,此語輕易便解,或許這就是大漢復興所帶來的buff。
當他拿此解釋給劉禪看時,本以為天子會不滿漢家無法永治天下。卻不料天子見之內容,反而歡喜。其感嘆言:“朕之天下能有三百歲便足矣,若能有五百歲,朕當喜之,屆時只恐大漢需再次中興方可。亦或是十七帝之言,去朕一帝,當還有十六帝,朕亦足之。”
對於天子的豁達以及對世事看得透徹,譙周無疑是敬佩萬分的。加之其與天子為友,譙周對天子的好感極高。是故常年吹捧天子,將其比喻為在世武王,將諸葛亮比喻為姜子牙。
而劉禪對於譙周的吹捧或者說是輿論攻勢,頗是受用,常在暗地裡支援,讓他擔任上了武擔學宮的副祭酒。如劉禪所願,武擔學宮漸漸地也成為了大漢向士人宣傳大漢政治思想的主要渠道。
不過的話,武擔學宮以學術為主導的討論性質仍是不變,諸經學之士,不僅可在朝中任職,也可以兼任講師,宮內所說言語不以為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