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時考課其有兩個系統:一是中央課郡,郡課縣,這是從中央到地方的系統;其二是公卿守相或各部門主官各課其掾史屬官,這是上下級的系統。

中央考課郡縣方面,由於漢末以來權歸尚書檯,因此尚書檯負責了考課地方的郡縣,即為上計考課。上下級系統的考課,即刺史課太守,太守課縣長;或是尚書令課臺內屬官。

以兩漢考課法的執行上並無太大的問題,但最大的問題便是缺少監督部門的介入。缺少了監督部門考課,容易出現弄虛作假的行為。

在經過劉禪深思後,考課權力任由尚書檯執掌,但御史臺需要介入監督,即尚書檯‘校’,御史臺‘監’,兩者對官吏進行考課,負責考課結果的真實性。且上級的考課只作為參考的方面之一,而不作為考課的最終結果。

考核結束後,其結果需要公示三日,及當場宣讀,若有異議可提出,重新評判。

這樣一來,行政權雖在地方上,但是官吏的考核權集中在尚書檯。近乎於扁平化的管理,把考核權集權於中央,而非層層由上級把關考核,將會增加官吏舞弊徇私的難度。

畢竟考核職能由上級單獨把持,則官吏貪腐行為,極易被隱瞞掩飾下來,其考核結果難免出現虛假作弊等情形。由中央權力跨越層級直接對中下層官吏進行考績,無異於是加強了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

瀏覽完畢之後,劉禪將筆墨放下,揉了揉乾澀的眼睛。

“陛下,《百官考課法》可還需修改?”階下,蔣琬見狀問道。

劉禪微微頷首,說道:“大體上並無多少問題,可於明歲頒佈於天下,從明歲起,考課由尚書檯評定,御史臺監之?何如?”

詢問蔣琬意見,倒不是劉禪不能拿定主意,而是劉禪需要讓蔣琬認同新的考核機構。以往尚書檯一家獨大,自己考核評定即可,無需有任何官屬監督,如今加入了御史臺,必定削弱了尚書檯的權力。

那麼作為尚書令的蔣琬也會受到影響,劉禪不想與自己的輔臣發生衝突,自然把這件事擺到明面上說,希望君臣和睦。

出乎劉禪意料的事,蔣琬沒有任何的猶豫,拱手說道:“陛下所言,乃是上上之策,臣並無異議。”

蔣琬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楚,葛公及陛下之所以讓自己執掌政務,不過是看重自己的才能及品德而已,過渡下權利而已。加之自己年歲已高,身體多病,也不知什麼時候辭世,反而不如站好最後一班崗,給陛下留下一個好印象。而且陛下所言的內容,確實也是利於國事的策略,他於情於理都需要贊同。

頓了頓,蔣琬說道:“啟稟陛下,《百官考課法》新制不久,明歲推行並無問題。然還需查缺補漏,宜當增修,以令其校百官之績。”

見蔣琬這麼上道,劉禪很是滿意,說道:“既然如此,《百官考課法》後續之事,有勞蔣卿操勞。京師之內二千石及以上官吏皆由蔣卿考課,蔣卿政績由朕考課便是。”

“謝陛下!”蔣琬跪地應道:“臣必不負陛下之託!”

兩漢三公、丞相等上卿無人考課,新的考課法出來後,他們的政績則是由劉禪親自考課,也會給出九個等級評價。而劉禪則是把自己考課的權利暫時讓給蔣琬,讓他考課這些人,無疑是增強了他的權利,這也是劉禪另類的恩賜。

次日,劉禪的恩澤再次下達,在尚書檯內當著眾人的面,下詔封蔣琬為司徒,錄尚書事。晉升馬良為尚書令,兼任司隸校尉。而御史臺內,則是悄悄地成立了一個監課司。

(治國方略上干涉不好寫,不知書友們是否喜歡這一類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