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驚愕(第2/2頁)
章節報錯
司馬懿在屋內踱步,分析說道:“蜀漢能稱霸天下,北剿羌胡,南服孫權,豈能是諸葛亮一人能所為。以為父觀之,其主劉禪亦是不凡之人。劉禪登基於少時,時國困民疲,委以大任於諸葛亮,諸葛遂掌軍政,其安心勸農耕種,以興風尚。”
“及長時,數次北伐,劉禪屯住漢中,以為後應。我大魏數犯漢中而不克,當是由其所統。再觀其所任之人,少有偏差,皆乃英傑。此若非明主,何君所能比之。”
司馬懿雖賦閒在家,但他可沒閒著,而是趁著空閒之際,研究蜀漢的發家史。他勐然發現,這位看似少有出現在大眾視野下的君主,反而是被眾人所被忽略的。
大漢能發展到如今這個地步,雖與諸葛亮的關係莫大,但若說沒有劉禪在背後支援的諸葛亮,或許大漢根本難以發展到這個地步。
看曹操、劉備、曹丕等幾位三國君主治國就能發現劉禪的與眾不同,蜀漢起兵北伐至今,其大方向基本沒有發生過錯誤,首次攻略河東不克後。蜀漢迅速調整戰略方向,向曹魏防禦薄弱的荊州下手。
攻克荊州,曹叡病故之際,蜀漢還沒有飄。趁著曹魏舔舐傷口的時機,抓緊時間,向三國最弱的東吳下手,利用巴蜀長江上游,以及南中接壤交州的優勢,直接把東吳打殘了,養成自己的一條狗。轉瞬間進入漢魏兩國爭霸的局面,將東吳驅趕出場。
其真正的神來之筆,就是沒有像秦國死磕河東、潼關,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三國鼎立。反而利用自身的地理優勢,向荊北下手,後徵荊楚,全據荊州。
全據了荊州,蜀漢將原本困死在關中的棋局,徹底破解開了,開啟了向東擴張的道路,不再受限於河東及三晉之地。
歷史上,秦國的破局也是沒有聽從張儀的話,死磕洛陽,而是聽從司馬錯的話,向巴蜀用兵,順流攻楚。若要說改變秦國命運的幾個人,其中司馬錯應能上榜。
司馬懿雖不知蜀漢內部發生了什麼樣的變故,但劉禪能掌握著蜀漢這艘戰船選擇對了方向,已是了不得了。
要知道對於一名君主而言,政治、軍事能力或許是其次,首要之事在於關鍵的時間,能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就是極其困難的事。
就如同漢末的袁紹般。袁紹看似兵多將廣,謀士如雲,但他多端寡要,好謀無決,便是致命性的缺點。遇上比他更強,更為果斷的曹操,其基本也就是成為了背景牆。
亦或是曹丕。夷陵之戰,乃是上天賜給曹丕的一次天大的機遇,然而曹丕卻錯失了魏國前期唯一一次統一全國的機會。那時曹丕譏諷劉備紮營百里,安有如此打仗。不聽從劉曄的聯蜀伐吳的計策,還中了孫權的驕敵之策。
】
如果曹丕當時採納劉曄的建議,聯蜀攻吳,那場戰將是吳國的生死戰,其吳國不降亦亡,或是元氣大傷。而且一旦曹魏渡過長江,佔據了江南的土地,擁有中原強大的國力的加持下,蜀漢就如同公孫述一樣,坐等亡國。
等到夷陵戰後,孫權反叛,他不顧劉曄的勸諫,再行出兵南征。又遭至兵敗,坐等蜀漢南征南中,強化了自身。
經歷了漢末又效力過曹丕的時期,而且還是國之大臣的司馬懿,當然知道一位優秀的舵手對於國家而言,是何其的重要。
司馬師聽著父親的分析,若有所思地點頭,說道:“若按父親所言,諸葛雖死,但劉禪仍在,蜀賊不能小覷?”
司馬懿停下腳步,面露沉思之色,說道:“或是如此,我大魏應趁諸葛病亡之際,蜀漢調整政務之時,與民休息,精練兵馬,備以後用。只是為父憂慮諸葛亮病故,會使曹爽驕縱,以毀國事。”
“曹爽?”司馬師微微頷首,也是認同此觀點。
曹爽隨著大權在握,不斷地安插心腹在中樞,打壓曹丕、曹叡遺留下來的老臣。其所任用心腹,多是有才寡德之人,而其中二代又不少。這些人雖有志向,但卻好逸惡勞,若是驕縱起來,曹魏政治還不知道會走到哪一步。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