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訓狗(二合一)(第1/3頁)
章節報錯
午間,諸葛瑾站在大帳外等候許久,望著頭頂上飄揚著漢軍赤紅色大旗,微嘆了口氣。自己在漢營門口已過半刻時辰,也無人來招呼,與往昔的待遇當有天壤之差。
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為之奈何乎?
就在諸葛瑾出神之際,不遠處傳來一聲呼聲,喊道:“大將軍!葛君!”
諸葛瑾轉身望去,只見廖立面帶微笑,驅步而來,行了一個禮,對其拱手,說道:“葛君安好?”
諸葛瑾揮袖回禮,說道:“多謝廖侍中掛念。不知陛下是否要召見在下?”
廖立故作惋惜,嘆氣說道:“葛君來晚了!陛下昨日已離大營,訪察荊南百姓去了,特命立與葛君磋商大事。”
說著,廖立訓斥周邊的侍從,說道:“你等不知葛君與我大漢關係深厚,與我有救命之恩。居然敢如此怠慢葛君,實需治罪也!”
諸葛瑾攔住廖立,勸道:“無事!瑾至大營外,亦不久也。廖侍中無需動怒,今還需以商議大事為上。”
廖立挽著諸葛瑾的手,往帳內相送,說道:“葛君請!昔日吳主欲誅殺立,幸得葛君相救,若無葛君,立早當魂歸西天也!”
諸葛瑾心中微寬,語氣溫和地說道:“不敢,漢吳交好許久,我主不過是受歹人矇蔽而已。瑾施以援手,亦是念在兩國同盟數十年之情,今瑾還望上卿寬容,為我大吳美言。”
廖立哈哈一笑,意味深長地說道:“此事立豈敢忘之。”
說著,廖立與諸葛瑾一同入帳,二人站在一副荊州輿圖上,其上標註著大漢所有部隊的戰略位置,以及諸軍下一步的出兵位置。
諸葛瑾看了幾眼,不由冷汗直冒。
鄧芝所部東而行,準備前往臨湘,與馬忠所部匯合,前後夾擊駐守在臨湘的朱異大軍。一旦鄧芝與馬忠兩軍匯合,朱異將要陷入前後包圍的處境當中,他若兵敗,馬忠、鄧芝二人可率軍從向東北而行,從陸路進攻巴丘。
朱異所部原本駐守在濡須口一帶,孫權因荊州缺少兵馬,將濡須口一帶守軍調往荊州防守。
廖立指著掛在牆上的輿圖,笑道:“今聞葛君來訪,禮特意請示陛下,將我大漢軍機密事告之與葛君。”
諸葛瑾勉強一笑,說道:“上卿不必如此!在下此番使漢,乃是奉我主之命,前來懇求大漢罷兵休戰,還兩國百姓太平。”
“哦!”廖立微微挑眉,明知故問道:“孫權當真有此意?”
諸葛瑾微微頷首,說道:“我主願割讓宜都、武陵、零陵、南郡、桂陽、臨賀、湘東、衡陽等荊州八郡,及蒼梧、合浦、鬱林、交趾、九真、日南,珠崖等交州七郡。願以二州十五郡之地,為求我大吳求得國泰民安。”
說著,諸葛瑾從侍從手上拿過竹簡雙手奉上,說道:“其交州有五萬六千六百戶,口二十七萬一千六百八十人;荊州有二十三萬二千一百六十八戶,口一百一十一萬四千四百零六人。二州共計十五郡,縣八十二城,二十八萬八千七百六十八戶,一百三十八萬六千零八十六人。”
頓了頓,諸葛瑾面露悲意,語氣低沉,說道:“此乃我主親擬降書,還請上卿能憐我百姓,憫我君王,免除生靈塗炭之苦,終成兩國君臣和睦之福。”
廖立下垂眼眸,只要他接過降書,便能結束這場戰事,但他豈願如此輕易結束。
廖立作出一副驚訝的面孔,說道:“葛君何出此言?兩國征戰,非一家所能為之,吳犯我大漢邊境,漢佔東吳國土,不正應乎此言。今吳國敗在我大漢之手,卻作出如此可憐姿態,豈有此理?”
“此戰乃吳國貪圖我國襄樊所起戰事,切記我廖立當初可差點死於吳人手上啊!且我當初有言日後當歸還荊北,終成兩國中分之盟,怎成我大漢反辱吳國。”
諸葛瑾不滿廖立所言,上揚聲音說道:“上卿之言,頗是無理。”
“襄樊之戰,鄧艾、魏延斬我二萬餘眾;夷道之戰,陛下殲我二萬之眾;枝江之戰,王平、鄧艾又殺我二萬餘人;荊南一役,馬忠斬我近三萬士卒,今約有九萬之數。”
說話間,諸葛瑾的雙手不由顫動起來,說道:“荊楚原野屍骨成山,血流成河,使我大吳陡增無數孤兒寡母,家家披麻戴孝,戶戶哭聲遍地,這還不夠嗎?”
廖立不由冷笑幾聲,走到輿圖前比畫,說道:“葛君,若要談起兩軍傷亡之事,我大漢就要與吳國談論一二。昔荊南之地本為我大漢所有,不知為何貴國背棄盟約,趁先帝攻略巴蜀,取我湘水以東二郡;又不知為何,在關侯北伐襄樊之際,再次棄盟,取我荊楚。”
說著,廖立走到諸葛瑾面前,憤然說道:“我大漢彼時弱小,只得忍下如此屈辱之事。故陛下繼位以來,發誓強國,洗刷屈恥,興復我大漢。然吳國為佔南陽之地,為使我大漢不可出關,便再次斷盟,與逆魏苟合,攻我襄樊。”
“幸得我大漢陛下英明神武,上丞相智略超群,北卻曹叡,南敗孫權,幸保我江北國土。若是要論及死傷士卒百姓,某倒是要問問呂蒙白衣渡江,陸遜火燒夷陵,又殺害我大漢多少將校士卒。”
“今我大漢南北受擊,為斬斷吳主念想,故才有興兵伐吳之事。奪取荊州之地,於我大漢而言,乃是正義之事,雖經歷二十載,但終將取勝。吳國窺探我大漢領土,背棄盟約,致使自己士卒拋屍荒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