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伯約(第2/2頁)
章節報錯
諸葛亮東征河東,不能攻克,便是有南匈奴的身影。他們出色的弓馬,多次抵禦蜀漢的軍中的羌胡騎兵。
不過的話,隨著南匈奴強盛,他們也不安分,在他們附近作戰,他們還願意出兵,一旦涉及到了遠征,他們便不願意出兵,而曹魏也拿他們沒辦法。
總體上來說,南匈奴與曹魏的關係十分緊密,如果大漢真要攻略河東,還需緩緩圖之。正如姜維所言,需先斬斷南匈奴這支羽翼,大漢將便於進取河東。
對於這股力量,劉禪也自然知曉,問道:“不知伯約可有何策,能以聯合胡部?”
姜維拱手說道:“啟稟陛下,南匈奴王室傾衰,休屠胡人左賢王劉豹妄稱王室之後,其領左部萬餘戶,實力膨脹。自逆魏喪土敗師,兵鋒燒至河東,其多有不安,常自以有大兵,常有不馴之事。臣以為其必有不安之心,欲南匈奴五部為王。”
“而右賢王去卑為南匈奴王室正統,監督五部匈奴,然力有所不及,加之其老邁,難以勒制劉豹所為。臣以為我軍當可聯合左賢王劉豹或右賢王去卑其中一支,加以扶持,使其脫離逆魏,誘其反叛,斷逆魏羽翼,使其幷州內亂,遂可讓我軍兵入河東,謀取三晉之地。”
對於劉豹大家或許不知,但說起其子劉淵知者眾多。劉淵滅晉,建立起漢朝,自奉大漢正統。
至於去卑的話更有趣,他的兒子劉猛打響了匈奴人反叛的首事。
劉禪把玩著茶盞,沉吟說道:“伯約既有此言,不知有何計策可斷逆魏羽翼?”
姜維挺直腰背,拱手說道:“敢問陛下,可知羯人所部否?”
“略有所知。”
劉禪對於羯人還是知曉一些,後趙君主石勒便是此族出生,為中亞康居人種。早年隨南匈奴入塞,就居住在幷州地界。
“陛下,羯人為匈奴別落,部有大、小酋帥,羯人多事農業而居,或為傭工,或為從商,其多被逆魏豪強士族掠為奴僕,生活貧困。因其非南匈奴本部,南匈奴王侯視其為卑賤。”
姜維將心中思慮許久的想法,認真地說了出來。
“故臣以為我軍可先和羯人,誘其反叛,出兵幷州以為接應。且襲擾三晉之地,亂其局勢,並可使劉豹坐大,令逆魏難制。我軍可再和聯合劉豹起事,屆時內有胡眾,外有我軍,三晉之地,下之不難也。”
劉禪對姜維的計策頗是認可,他所獻的計策還是很有操作基礎的,不管怎麼樣只要能攪亂幷州的局勢,就可以嘗試去做。
微微點頭,劉禪說道:“伯約曉胡人風俗,兼有才武,欲誘諸羯、胡為羽翼,並非不可,朕以為頗是可行,不知卿有何所求?”
這就是劉禪的做事風格,我覺得你這方案可行,我就相信你,給予你所需要的。當然我給了你想要的,你就要給我成果。
姜維嘴角上揚,拱手行禮說道:“臣無它求,唯有增兵,不知陛下可行否?”
劉禪沉吟少許,搖頭拒絕說道:“不可,大漢南征荊楚在即,且需留守兵力防備逆魏,故無法增兵於卿,卿若要兵,還需自謀,向北方取卒,大漢之兵不多矣!”
姜維:?????
劉禪不增兵的實話,沒有對姜維多說。其原因之一是朔方人口不多,如果增兵勢必要從關中調集大量糧草,或是徵發徭役,而這恰恰是劉禪所不想要的。
不過還有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姜維在歷史上,就沒有考慮過當家的困難,連連北伐使得蜀漢國內空虛。而這個面位,劉禪讓他擔任朔州軍政一把手,就是要讓他知道量入為出,精打細算。
讓他不僅要把注意力放在三晉之地上,還要把注意力放在朔州復郡事務上。畢竟他的任務不僅有攻略三晉上,還有讓闢地北疆,增加朔州的人口等內外事務上。
頓了頓,劉禪也不願意太難為姜維,說道:“朕知伯約所難,思慮前後,由關中增三千甲士及軍糧與卿。卿可先向北用兵,搜尋遺落百姓,剿滅不從胡眾,將其編戶齊民,以為復郡之用。待時機至,可舉朔方之眾再向三晉用兵。”
“何如?”
姜維如何不願,叩首道:“謝陛下。”
待姜維走後,侍從趁機問道:“陛下可欲接見傅玄否?”
劉禪揉了揉太陽穴,感覺疲倦,說道:“傅玄暫且就不接見了,讓人將朕案上所寫的兩漢傅氏名臣事蹟送與他,令其以始祖傅寬、傅介子、傅燮等歷代先人為例,望其不負北地傅氏之名,精進自身,效力家國。”
“諾!”
北地傅氏起源於傅寬,其乃西漢開國功臣。劉邦初定十八侯,傅寬便在其中。其能居西漢開國功臣第十位,可見其戰功顯赫。至於傅介子、傅燮二人都是兩漢名臣,多有功績。
劉禪抄錄這些人的事例,送給二十出頭的傅玄,基本就是以鼓勵為主,希望他能像先人一樣出色,或為大漢盡忠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