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授子(第2/2頁)
章節報錯
司馬師微微拱手,說道:“父親,夏侯玄所言不無道理,地方權大,而中央勢衰。不知父親為何不出面,以正風中樞?”
在司馬師看來,如今的曹魏情況危急,司馬家與曹氏都是一條船上的螞蚱。曹魏出現了問題,他們司馬家自然也會被波及。
司馬懿沉吟少許,說道:“夏侯玄出身富貴,胸有大志,然其性急,欲一掃我大魏之弊。然其中弊端環扣,豈能如此簡單清除。地方州刺史、郡太守多是士族之人,今將其任免,何處可以任之。若居中央,則又冗官也。且夏侯玄、曹爽二人,既無威望,又無資歷,地方長官,豈願從之。”
司馬懿擔任過地方上的都督,深知曹魏治下計程車族情況複雜。特別是九品中正制變味之後,已經與曹操時期的官場情況不同。
加上曹叡病故,遷都洛陽,整個曹魏都有些混亂。因此在司馬懿看來,為曹魏改革這件事,本身就是一件吃力不討好,反而會惹得一身騷的事。
當然司馬懿又不是短見之人,亦是知道司馬家與曹氏就目前而言,是一條船上的螞蚱。
而司馬懿的想法卻是曹爽、夏侯玄二人是熱血青年,他們胸有大志向,不如讓他們去改。到時候也就只有自己有資格出面來收拾攤子,屆時自己反而能趁機進一步掌握大權。
他們二人的折騰,司馬懿卻一點都不擔心。夏侯玄雖是富家子弟,但其志向過人,能力與其子司馬師各有千秋。(注①)
至於他們二人能否改制成功,司馬懿更不擔心,夏侯玄太嫩了,曹爽太單純了。如果這能讓他們二人搞成,司馬懿自己也不用混了,找塊石頭撞死就好。
司馬師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他似乎明白了父親的想法。不過他還是繼續詢問道:“父親,夏侯玄所出之策如何?”
聞言,司馬懿毫不猶豫地答道:“夏侯玄之策當是大善之言,我大魏若能成,不敢言能否一統天下,我大魏重霸天下當時無虞。當待賢能者,然後了之。”
司馬師目光閃爍,自從他出使東吳,便是入禁軍。而夏侯玄自領中護軍以來,其彰顯出來的才能是他所佩服的。在大局觀上,可以說他是不如夏侯玄。不過在落實上,夏侯玄卻是不如他自己。
他與夏侯玄從小交好,他的妹妹亦差點嫁給自己,只可惜……
從以上來看,似乎司馬師應該與夏侯玄關係不錯。但若從實際來說司馬師對夏侯玄的態度,司馬師無疑是嫉妒的。
夏侯玄不僅人長得帥,而且人格魅力高,所到之處年輕同輩紛紛歡迎。而自己與他出場時,自然也就被忽略,這讓他如何能服氣。如今夏侯玄三十出頭,就擔任中護軍,開始改革事宜,而自己如今只能在其之下聽命,又怎麼會舒服呢!
司馬師就如北喬峰,南慕容之一的慕容復。慕容復雖被人稱之翹楚之人,但欲見喬峰常會破防。但也是司馬師的品行修養過人,不會被嫉妒的情感影響太多,最多就是埋在心裡而已。
其比喻雖是不一定準確,但或許能從側面可知司馬師心情一二。
司馬師所想,常人自然難以知曉。
在他問完後,司馬昭開口,問道:“父親,昭將擔任魏郡典農中郎將,不知父親有何可教我?”
司馬懿指了指案几上的書卷,說道:“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今子上初任典農中郎將,若欲成事,按此言行事即可。”
司馬昭面露沉思,拱手說道:“謝父親教誨,兒知也。”
司馬懿瞥了眼沉默不說話的大兒子司馬師,淡淡說道:“人有長短,若欲成大事,博取眾長即可。夏侯玄當有如你之處,亦有不如你之處,何需介懷。此次改制,諸葛亮都難以成功,更何況夏侯玄乎?”
司馬師被司馬懿看透心思,頗是羞愧,說道:“父親所言極是,師品行不達,還需深修一二。”
——
①: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夏侯玄)是也;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司馬師)是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