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魏對(第2/2頁)
章節報錯
司馬師亦是站起身子,沉聲說道:“陛下所言莫非笑語,蜀漢怎會割襄樊與陛下。”
“襄樊之所,上控南陽,下及南郡。蜀人割襄樊與陛下,豈不是將南陽三郡,放至吳手,旦夕可得。以劉禪睿智,怎麼能會允諾?”
“且漢人與陛下有不共戴天之仇,陛下擒殺關羽,大破劉備,險讓蜀漢中興無望。今漢人與陛下盟約,乃不得已之事,若有良機,又豈能不報之?陛下切勿因往日假意,遮蔽雙眼。”
孫權微微蹙眉,說道:“襄陽郡入我吳手,魏就不憂朕取南陽?”
司馬師搖了搖頭,說道:“漢佔東三郡,吳有襄陽郡,魏有南陽郡。故而敢問陛下,漢吳斷盟,吳若攻魏,漢豈會如陛下所願,自當出兵擊之。反之亦然。”
孫權微微頷首,魏國如此計策,端是巧妙。引入第三方勢力,讓失衡的局勢穩定下來。這樣無論誰舉兵進攻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引起其他一方的連鎖反應。
心中嘆了口氣,只感這條計策太陰了。
孫權坐回榻上,思索許久之後,說道:“吳與漢合盟多年,今若背之,恐惹人非議,讓朕思慮一二。卿暫且回府,等待幾日。如何?”
“自無不可。”司馬師恭敬地行禮,說道。
望著司馬師的背影,孫權將目光放到武陵太守衛旌的奏疏。
衛旌上疏表示,漢在邊境頗有動作,自鄧芝遷武陵蠻入涪陵之後,蜀漢與荊州南部的聯絡就緊密些許。荊州士族內部擁有大量的大泉錢,不知其從何來,常能流通於市面上。
在屏風後的陸遜走了出來,跪坐榻上,誠懇說道:“陛下,司馬師所言不無道理,今天下三分,大吳國力弱於魏、漢,且取天下之望少於二國。故臣以為我大吳當行聯弱治強之道,以為我大吳從中取利。及我大吳國力雄厚,甲士銳利之時,方可棄此策。”
孫權敲著桉幾,深思說道:“朕乃是疑慮,若我大吳背離蜀漢,屆時漢舉兵出大江,該如何是好?漢之國力勝劉備之時,多矣!而我國折損四萬精銳,當如何擋之?”
陸遜從懷中取出荊州西部的輿圖,攤開在孫權面前,說道:“陛下,西陵者,乃我大吳荊州國門。昔我大吳能破劉備,乃依西陵(夷陵)之險。蜀若舉大兵攻我,臣若難敵諸葛,當以固守為上。”
說著,陸遜在西陵指點一圈,自信說道:“西陵險要,以步騭守之,雖韓信、白起統兵,亦難破之。且彼時臣率大軍守衛,諸葛雖善統兵,但見此狀,亦難破之。其久若不撤,臣察其險要,一擊必中,又能破蜀矣!”
孫權捋著鬍鬚,微微點頭,說道:“朕非憂此,乃是憂今後魏若強盛,南下攻我,蜀將不助,又當如何是好?”
陸遜用手沾溼墨水,在桉幾畫出東吳北疆的防線,說道:“今取襄樊之後,北以襄樊為先。以襄樊艱險,雖百萬兵,亦難克之。難有之事,當在巢湖。”
換源app】
“故臣以為當令諸葛恪重建東興堤,截斷濡須水,使其倒灌入巢湖,擴其水域,而絕魏人以水師攻吳之念。屆時西保西陵,北安東興、襄樊,則我大吳基業穩也。”
東興堤的修築不是起於諸葛恪時期,而是在孫權早期就有修建,不過又廢棄了。如今讓諸葛恪修繕東興堤,自然有鞏固長江防線之念。
畢竟之前,大吳先破劉備,後曹魏又是南攻,東吳防守艱難,若不早做打算,恐怕是來不及。
孫權重敲桉幾一下,站起身子,吩咐說道:“既然如此,便令朱然統萬人北上,伯言率二萬精銳在後,收取襄陽郡,威懾漢人大軍便可。”
“陛下之意是?”陸遜反問道。
孫權手按長劍,冷笑說道:“魏人慾讓我與蜀爭鬥,禍水東引,坐享其成。故我大吳取襄陽,當不能與漢人死戰,以免引火燒身。故需讓蜀回軍,與魏人死鬥。屆時我大吳坐山觀虎,蜀勝則助魏,魏勝則助蜀。”
孫權的意思很簡單,你曹魏的果我吃了,但是我不與蜀人結成死敵。蜀人回軍之後,必定會和魏人在河東死戰。不論怎麼樣,只要天下三分保持均勢,東吳都能安然無恙,反而能從中取利。
“陛下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