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吳宮。

奔波一天的陸遜未見疲倦之色,提起衣襬,快步走上石階,奉詔面見吳天子孫權。

石階上,守衛皇宮的侍從紛紛低頭,對這位吳國上大將軍極其尊崇。或許陸遜在功績上比不過諸葛亮、司馬懿二人,但在名聲上東吳國內有士人將陸遜與諸葛亮、司馬懿類比。

世曰:“諸在漢,馬奉魏,陸仕吳,此皆治世之能臣,當世之俊傑。”

只不過在滿寵助曹叡大破孫權之後,東吳國內隱約間有把‘馬奉魏’改成‘滿奉魏’的聲音,不過由於涉及到當今天子的顏面,不敢大聲說出來罷了。

世人能將陸遜、諸葛亮、司馬懿三人放在一起比較,除了他們的功績於國內無人能及外,與他們的歲數相近不無關係。

出生183年的陸遜五十五歲,179年的司馬懿五十九歲,181年的諸葛亮五十七歲。三人之中最小相差不過二歲,最大也不過差四歲而已,可謂接近。

不過就是諸葛亮早期執掌蜀漢大權太過操勞,身體健康情況不及二人而已。反而年紀最大的司馬懿生龍活虎,能四千裡遠征遼東,非常人所能為也。

“陛下,上大將軍在外求見。”谷利驅步入殿,稟告說道。

燈火下,看著東吳輿圖的孫權抬起頭來,招手說道:“宣。”

“諾!”

未過多久,陸遜步伐沉穩,跪地行禮,說道:“臣陸遜拜見陛下。”

“伯言請起,且入座休息。”

“謝陛下!”

頓了頓,陸遜拱手說道:“步皇后駕崩,望陛下節哀,以免傷感過度。”

孫權嘆了口氣,說道:“斯人已逝,難免不傷感。朕本因天下紛亂,戰亂未息,也因皇后謙讓,故未授予其名號。本以為皇后能與朕同享天年,看來其所不能也。”

說著,孫權擺了擺手,說道:“不說了,人老難免多思。”

“陛下節哀~”陸遜拜服說道。

孫權撫摩著東吳的輿圖,說道:“伯言,可知朕為何命人前往江夏,將你喚入建業?”

陸遜沉吟少許,說道:“今蜀、魏大戰於南陽,莫非陛下所憂是二國之事?”

“正是。”孫權微微頷首,讓人將漢、魏國書交與陸遜,說道:“魏欲捨棄襄樊與朕,讓我大吳出兵南陽。而漢欲向朕借南陽,以換取我大吳出兵合肥,不知伯言有何高見?”

陸遜沒有著急地回答,而是將兩封書信一一攤開,檢視了起來。而孫權也不著急,品著美酒,等候陸遜的回答。

許久之後,陸遜盯著曹魏的書信,拱手說道:“啟稟陛下,臣以為逆魏割讓襄陽郡於我大吳,此乃禍水東引之策,欲讓我大吳與西蜀爭鬥,斷其漢水歸路,以退蜀南陽之兵。”

“此計奸詐,若我大吳取襄陽郡後,又斷蜀人大軍歸路,蜀與我國必然仇視,今後必不能合謀。屆時蜀若攻魏,我國不助,魏若攻吳,蜀當不助,此乃斷盟也。”

陸遜撫摸著鬍鬚,分析曹魏計策背後的含義,說道:“不過若蜀攻我大吳,魏當會助之,以削弱蜀國之力。畢竟蜀人勢大,數敗於魏人,其如何能不畏之。”

孫權放下酒樽,說道:“大將軍諫言以為逆魏佔中原之地,土地肥沃,人口富庶,今雖數敗於漢,但其任為天下之主,故仍當行漢吳聯盟之事,待漢奪取幷州之後,割讓南陽與我大吳,其若不從,當出兵與魏夾擊蜀漢,平分南陽之地,斷蜀一統天下之心。……”

諸葛瑾認為如今曹魏依然是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蜀漢次之,不如還是繼續奉行聯漢抗魏之策,待其佔據幷州後,看漢之表現。如果蜀漢不願意讓出南陽,到時候東吳直接與魏夾擊蜀漢,讓蜀漢不能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