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的離間計雖未成功,但也達到目的,拖延了最先進入南陽的田豫所部,讓魏延可以更加從容著整理防線,搶佔險要之地。

曹叡嘆了口氣,本以為發覺到蜀軍佈防的弱點,沒想到空歡喜一場。諸葛老賊也太過謹慎了,怎麼考慮著如此細緻,不露一點破綻。

“卿可還有策乎?”曹叡問道。

田豫捋著鬍鬚,說道:“臣以為如今蜀軍佈防妥當,我軍還需與其交鋒,方能知曉其破綻何在?今我大軍靠近中原,糧草補給便利,不如與蜀人對壘觀之,或可待其時變,或能覺其破綻,屆時便可趁機破敵。”

曹叡命人把輿圖收起,說道:“田卿所言有理,暫且設營,與蜀對峙,看是否能察其薄弱之處!”

強攻漢軍,曹叡想都不敢想。指望著幾萬人越過寬寬的河流,能破蜀軍,別看玩笑了。這種打法就是用人命往裡面填,而且蜀軍士卒打了十幾年仗,無論是裝備及驍勇程度,都可為天下精卒。

而觀自己這邊,和蜀漢打了十幾年的仗,士卒死傷被俘都超過了十餘萬,若不是鮮卑離散,孫權龜縮,這次怎麼可能還能起兵十一萬之眾。

特別是數年前的關中之戰,曹魏的嵴梁骨被打斷了,夏侯儒送了五萬大軍,自己又敗於信陵。如今的自己雖有十一萬之眾,但精銳及驍勇程度與自己登基早期不可同日可比。

從河東之戰開始,蜀人就壓著自己打,這次南陽之戰自己還敢輕易出擊的話,肯定又會大敗。自己一敗,搞不好曹魏就亡國了。

蜀漢還能輸,自己拿什麼輸?

其實對於南陽這場戰,曹叡沒有莽的想法,而是謹慎行事。他現在更是希望孫權加入戰場,徹底改變天下的局勢。若再等到司馬懿平定遼東回師,到那時收復南陽也是順勢而為。

……

遼東,襄平。

夏季大雨,魏軍營地內積水甚多。司馬懿毫不在意地踩在泥濘的積水上,和身旁的將校討論圍攻襄平的方略。

司馬懿行聲東擊西之策後,從上繞過遼水,直取襄平。果不其然,襄平空虛,公孫淵惶恐,令卑衍、楊祚二將回援襄平。而毌丘儉趁機渡過遼水下游,追擊遼東軍。

司馬懿率大軍嚴陣以待,與毌丘儉呼應,與卑衍、楊祚二將大戰三次,二人皆敗。卑衍、楊祚二將只得率軍退回襄平,固守城池。

而司馬懿趁機三面包圍襄平城,修築器械,以做攻城之用。不巧的是天降大雨,連下十餘日,營內積水嚴重。

都督令史張靜,面露難色,說道:“大將軍,天降大雨,水深之處有數尺高,三軍士卒多有惶恐。我軍不如移寨,待天晴之後攻城。”

司馬懿聞言,勃然大怒,呵斥說道:“今陛下在南陽與蜀賊作戰,急需支援。今不破城,而遇避雨,豈有此理?”

“來人,將張靜拖下去斬了。傳令全軍,整軍備戰,速破城池。破城後,諸軍可屠之。”

屠城之事,在曹魏之中不在少數。今司馬懿屠城,乃是為了激勵出征計程車卒迅速攻破襄平城,而士卒或許屠城之後,可以獲取大量的財富,以及發洩遠征的不滿。

至於對司馬懿而言的話,乃是穩定因大雨而導致軍心渙散的軍心。同時屠城的話,有利於大魏降低風險,便於控制遼東。畢竟遼東離中原太遠,而且自己破城之後,要即刻回援中原。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