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姻親(第2/2頁)
章節報錯
“天下尚法家者多是一知半解,豈有以虐民為善法乎?今當持本百姓之心,以民為本心。則可賞約而勸善,刑省而禁奸。若是不然過輕則縱奸,過重則傷善。”
為了擔心劉禪誤會以及其他人不清楚,杜恕舉例子說道:“某習讀《左傳》其內有言,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此情非苛刻愚昧之吏所言人情,此意離古人本意差之遠矣。此‘情’乃案件實情也。”
“逆魏之法看似刪繁從簡,但其本質留有商、韓之法。前漢自納董仲舒儒學,春秋決獄自始,官吏輕蔑律法,為奸人所用。陛下今後之法,當以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豈可讓官吏私用而決。”
董仲舒的春秋決獄,過分強調犯罪動機,如何動機是好的,那麼量刑的時候是可以不顧成文法律而自由裁量。可以說是這種做法是對成文法的蔑視,超越成文法的自由裁量權,容易給奸官汙吏徇私枉法提供庇護。
而杜恕所說的就是要在成文法之下,根據他的犯罪動機去裁量犯人刑罰。可以說是,杜恕並非迂腐之人,對於漢代的儒學思想多有不認同之見,儒法並用之人。
劉禪聽著杜恕所言,很是讚賞。難怪他的兒子杜預作為同時進入文武廟的第一人,原來他的父親杜恕本身就是律法達人,而且他也是精通《左傳》,在政務方面並不遜色。
劉禪微微拱手,揚聲說道:“先生之能,朕今知也。先生既有如此之才,曹叡不識,以致先生隱沒於府中,豈不荒廢一生之學。朕不敢自言聖明之君,但卻有小德,今邀先生效先人出仕,與朕共興大漢,不知如何?”
杜恕自然不敢自矜,跪地叩首說道:“臣杜恕拜見陛下,願為陛下鞍前馬下,追先人之德,以興漢室。”
劉禪弓腰扶起杜恕,替他拍打身上的塵土,說道:“從今之後,你我君臣共為一體,榮辱與共。”
“謝陛下!”杜恕感動地應道。
說話間,劉禪餘光瞥見站在角落專心致志看著《左傳》的小杜預,明知故問道:“此孩童莫非是卿之子乎?歲數如何?”
杜恕一臉笑容地把杜預喊了過來,很是寵愛地說道:“啟稟陛下,此乃臣犬子杜預,年有十三,不成才,從小痴迷《左傳》。”
劉禪打量著杜預幾眼,個子蠻高的,人甚是精神,就是脖子有點大,不能算是一表人才,也只能說是平平無奇。
劉禪露出笑容,意味深長地說道:“令郎十三,著實不錯,長大必能成才。不知卿可有為其婚配?”
聞言,杜恕一臉錯愕,過了半響,反應過來,剋制心中的喜悅說道:“臣犬子還未有婚配。”
劉禪伸手拍了拍杜預的肩膀,捏了捏他的骨頭,笑道:“朕有長女,與卿之子歲數接近,卿若不棄,便定親事如何?”
杜恕拉著杜預跪下,惶恐說道:“陛下大恩,臣豈有不敢。”
杜預也很上道,跪地叩首說道:“杜預謝過陛下!”
在旁的廖立微微蹙眉,他只感覺陛下對杜恕一家甚是恩典,剛見面就定下長公主與杜預的婚事。
對於劉禪而言心中則是歡喜,這次出行,不僅是收穫杜恕這種精通律法,又善政事的人才,又收穫可比諸葛亮的小杜預。
人世間皆言諸葛亮難尋,但今朕又為大漢尋得類似諸葛亮這種六邊形戰士的杜預,又如何不值得歡喜呢!
就如老劉把諸葛亮留給自己,那麼自己也給後繼之君留下杜預,大漢興盛將能長久。
(求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