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真人一愣,不知大漢陛下是何意,但學識教為淵博的他,還是為劉禪介紹道:“不知陛下可知,我教教祖(張陵)於鶴鳴山所學之道否?”

劉禪搖了搖頭,他只是略知五斗米教內容,對於其淵源根本不知。

青龍真人做了一個道禮,恭敬說道:“張教祖於鶴鳴山所學之道,乃是學氐羌之教義,後習老子五千文頓悟,立五斗米教。故巴地賨人多從我教,至於羌人貧道未有為其傳教,不知效果如何。不過若讓貧道猜想,應與賨人無差。”

“哦?”劉禪面露詫異,沒想到其中還有如此淵源,問道:“真人可有證乎?”

青龍真人輕揚拂塵,面露微笑,說道:“我教修道乃是欲修成仙之法,而求長生不老。而羌人之俗,乃是人不畏死,但憂不能死後焚之,唯有死後燔而揚其灰(注②),方可乘火上升於天,得以永生。”

“故張教祖去除焚屍(注②),而留靈魂永生之法。”董允恍然大悟地說道。

《周禮》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古代儒家推崇土葬。

“正是!”

劉禪看著眼前平平無奇的中年道士,頗有玩味地笑了笑,說道:“我聽聞貴教於大漢國中,諸祭酒各自為政,猶如一盤散沙,不知真人可有此事?”

聞言,青龍真人勉強一笑,說道:“陛下聖明,自張教首隨曹操北入中原之後,我巴蜀各地祭酒人人為教,各作一法,不按舊道法,混亂之極,以致各地妖道橫行,蠱惑百姓。”

劉禪微微頷首,心中頗有所得,有些想法。但念於此時,時機尚未成熟,也不願過多談及。

劉禪端起茶盞輕抿一口,說道:“真人博學,朕今日頗有所得,多謝真人講授道學淵源。”

青龍真人似乎有些微微失望,但很快隱去,行禮恭敬說道:“不敢,在下淺薄之見而已。”

“陛下,夫人已回到車上,等待陛下。”李軌走近,低聲稟告道。

劉禪點了點頭,起身辭別說道:“有勞真人作陪,今夫人已拜過三清,朕便不久留了。”

青龍真人慾言又止,最後緩緩說道:“陛下慢行,若有道學不解之處,可喚在下為陛下解之。”

劉禪輕笑一聲,說道:“放心,真人還需多多鑽研羌人之習,朕對此內容甚是喜愛。”

“諾!”青龍真人面露喜色,恭敬應道。

劉禪揮揮袖子,大步下山,滿臉笑意。

故作姿態的青龍真人,著實有趣,學識也是不錯,或許勉強可用。

①《關中陵墓誌》載:“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武侯軍至沔陽,親謁墓所致祭,並命其弟馬岱掛孝。”

②西周到清末,土葬一直是都是漢族喪葬形式的主要形式。唐前火葬只在羌氐蠻夷之地盛行,而只有等到佛教流傳於中原時,漢人這才慢慢接受火葬。三國時火葬不合禮法,除了面對仇人,以及戰場上焚屍外。

③《太平御覽·四夷部》“莊子曰:羌人死,燔而揚其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