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治兵(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黃權眼裡,兵將教以軍紀,練於行伍,賞罰分明即可。士卒應知曉於理法,不可以禮教化。要不然士卒知道越多,越並不容易執行軍令。
諸葛亮沉吟半響,撫須答道:“公衡,秦國之盛,在於民不畏戰,秦因利而導,民卻不知為何而戰。是故亮以為,以利誘之,以禮教之,以忠信誨之,以刑典之,方可使士卒為何而戰,因何而戰。方可使漢兵強於他國之兵。”
黃權微微蹙眉,對諸葛亮此言,深入思索。
諸葛亮繼續說道:“韓非子言:‘猛將起於卒伍’。若不教之士卒禮義,起於行伍之將,又如何會知忠君報國乎。需知兵者兇器也,兵者不知禮義,自恃武力,只可謂之猛獸,而不可謂猛士。人獸之別,分於此處。”
聞言,沉默良久的黃權,長呼一口濁氣,感慨說道:“今日聽葛君之言,方知孔仲尼所言:‘不教而戰,是謂棄之。(注①)’是何之意,此非出於仁,而是出於愛兵也。葛君當為今世兵法大家,權弗如遠甚。”
不得不說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或許難及比及千古名帥,但是其軍事思想是完全可以相提並論,放到當今也有稱道之處。
陳壽所言:治戎為其所長,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並非虛言。只是這將略不是和同時代的人比,而是與諸葛亮自己相提並論。
比如同為一個人出演的圖書管理員治兵之時,也有采用諸葛亮的軍事思想。
只不過感覺生產力的不同,諸葛亮要求士卒知曉禮義,沒要求識字讀經;而在後世時,生產力提高,圖書管理員治兵,則要求士卒學習識字。
諸葛亮微微一笑,並無在意,而是安慰說道:“公衡長於運籌策於帷幄,而亮長於治戎,練兵。你我二人應取長補短。”
聞言,黃權嘴角抽了一下,先前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南中用兵中規中矩,有稱道之處,但是隨著北伐,諸葛亮的用兵手法,越發老練,自己怎麼還有敢這麼想呀!
黃權也沒有多想,拱手問道:“不知丞相準備如何講武授將,權願配合。”
諸葛亮撫須沉吟少許,說道:“輪值即可,將隴右之兵,調入漢中受訓;再將漢中之兵調往隴右,接任隴右士卒。”
頓了頓,諸葛亮補充說道:“不過需先挑選什長為兵習練,授之什長,以為教官。如此一來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萬人,最後可教三軍。”
“諾!權即可安排士卒,按序輪值漢中。”黃權應道。
“此乃授兵,不知葛君準備如何授將?”黃權問道。
諸葛亮手持羽扇起身,笑道:“亮欲授將,如何納腹心(忠誠的手下)、明耳目(精銳斥候)、練爪牙(勇猛之士)。此三者成,使士卒如揮臂,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黃權頷首贊同,應道:“葛公英明,權願為兄之輔助,君有何求,喚之即可。”
諸葛亮伸出手,握住黃權雙手,感慨說道:“有公衡助亮,講武授將事半功倍。亮不甚喜悅,多謝公衡!”
黃權緊握諸葛亮雙手,激動說道:“興復漢室,克復中原,報先帝知遇之恩,酬陛下厚待之恩,不敢言謝。”
諸葛亮重重地點頭,正色說道:“你我共興漢室,同復中原。”
①:“百姓沒有受到教育和訓練就去參加戰鬥,這是讓他們去送死。”
(這諸葛亮治兵內容不是我吹啊,我是根據諸葛亮兵書思想所寫。需不需要多寫幾章,關於諸葛亮治兵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