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殿下是想以此為機磨礪廖立,日後好重用廖立。”諸葛亮撫須感慨而道。

“讓其隨同董允、費禕等人和我在武擔山耕種便可。”劉禪也不在意,直接將自己對廖立安排說出來。

“哦!殿下回成都繼皇帝位後,恐行為會有不妥。”諸葛亮落子白棋,愁眉問道。

“史記雲: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如嘗膽也。”

“孤不才,願效仿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統一天下。願相父助我!”

劉禪起身下位,拱手行禮準備跪在諸葛亮面前。

諸葛亮見狀趕忙起身,扶起劉禪,劉禪反而緊緊握住諸葛亮的雙手正色道:“孤曾讀《韓非子》思及秦孝公商鞅變法,商君為秦奠定根基,方能一統天下;相父有管仲、樂毅之才,如此大漢朝中非相父不能勝如此大任!”

諸葛亮見劉禪變法心思如此之重,扶起劉禪問道:“殿下為何變法之心如此之重?”

劉禪拾起袖子對諸葛亮緩緩說道:“自光武中興以來,國有一百九十年矣,為何天下分崩離析,先帝在時,曾與相父論此事,嘆息桓、靈二帝,但是這只是漢亡原因之一。”

“我年少讀書曾經常因為此事思索,而後我從為何袁紹、曹操割據中原得原因其二,袁紹出自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其皆因祖袁良精通今文孟氏《易經》發達,累世四世三公;張農楊氏,以習歐陽氏《尚書》為累世顯族;河東司馬氏以習《漢書》立於世;這些士族世世代代以此至官,毫無衰弱。

經學世家,皆是從地方到中央;其次從官吏到豪強;最後從豪強到士族。這些世家利用手上經學、人脈從察舉制,又令後代再進入官場,從此以後世世代代,其官場上下,那有不是相熟之人,寒門世人根本無法立足於官場之上。如此之下,大漢朝野豈不危矣!”

“其三便是郡縣獨立,郡守被任命時賜銅虎、符節。”

“虎符何意?領軍。”

“符節何意?天子冊封諸侯信物。”

“前漢(西漢)時,治理靠縣,後設郡乃為監察、軍事而設(注1)匯總縣府工作上報朝廷,朝廷詔令傳遞於縣,時縣長吏、少吏皆為縣長任命。後武帝時,設刺史巡視天下,郡府監察工作淡去,隨之日益擴增乃是統籌縣府工作,並可設條教(地方性法規)。又因地方豪強滲透入縣府,縣吏皆為縣長所命。對此大漢無能為力,只得令郡抑制豪強,可笑之事,至後漢(東漢)郡中也被豪強滲透。”

“賦稅難收,大漢如何不亡!”

“在郡中,官吏服從府君是忠,服從我大漢也是忠,這二忠誰大誰小。故天下紛亂,從此起。此郡縣獨立,不改我大漢即使一統天下,日後也必然分裂”

劉禪這些話語擲地有聲在船艙內回應,回應的只有諸葛亮急促的呼吸聲。

西漢初期東海郡郡府官吏27人,西漢末期官吏100餘人,東海郡38縣155萬人口。說作為縣政府與中央政府的溝通橋樑。對縣政府工作人員沒有任免權。

東漢會稽郡人口50左右,郡官吏500人。

補充我寫廖立是真正發生在歷史上的故事,諸葛亮文中的處理也是歷史上的。

(感謝她或他打賞的第一個盟主,以及夜守望打賞;也感謝諸多兄弟投的推薦票和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