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還是在變化中不斷反省,能時刻保持應對的勇氣。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

那時候的國君、大夫從來都不畏懼失敗,在內部和外部的重重壓力下積極思索變革,縱使有吳、越這樣顯赫一時卻又迅速敗亡的例子,但大家總歸還是在摸索著尋找出路,並形成了七個龐然大物。

後來的秦國變革的最為猛烈,奮六世之餘烈,出函谷,一統關東六國。

始皇帝嬴政也不負眾望,摸索出“皇帝制”,為這片經歷了數百年戰亂的土地找到了出路。

之後大漢代秦,前期岌岌可危的西漢在漢武帝及其臣子的努力下建立了“大一統”的模式,在與匈奴的文明生死之戰中佔得先機。

到了西漢後期,矛盾重重時,大家依舊沒有充當鹹魚,而是形成了以“王莽新政”為主要思想的新一輪變革。

但可惜,因為時代的侷限性,王莽輸的很慘……

不過即便如此,王莽之後新的領袖——漢光武帝,他依舊沒有放棄找尋變革之路,比如將國都設立在洛陽,保證大地主,大世家的利益便是其的改革之果。

雖然這樣的代價是皇權的衰落,但不得不承認,東漢時期各地百姓的生活水準普遍是要比西漢高的。

再後來便是張角。

如果說王莽變革是時代的侷限性,那張角引發的黃巾之亂便是階級的侷限性。

所以張角……卒。

再到後來的曹魏。

即便曹丕的“九品中正制”被後人所詬病,但不得不承認這也是一種變革。

他將東漢以來逐漸散落在地方的權力逐步收回中央,並且開設“中書省”等權力機構,想要一步步加強皇權。

可偏偏碰上一個愛摘桃子的司馬氏,曹氏皇族的成果便被司馬氏一口吞下。

司馬炎能篡位成功,還建立“太康之治”,就絕對不是一個庸才。

在將皇權竊取後,司馬炎便做出了“以藩王外鎮地方”的決策,希望由此能防止曹魏的悲劇在自己後代身上出現……

之後歷史就甩了司馬炎一個響亮的耳光。

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神州沉淪……

更要命的是司馬氏對權力的覬覦更是讓有志之士知道了——改革不重要,權力才重要。

那還糾結個屁!

百姓、國家……

有老子的權柄重要嗎?

之後便是一場場的輪迴,東晉、劉宋、蕭齊、南梁、南陳。

連帶著,將堅持漢化的北魏也給帶偏了……

再之後,華夏大地上便再也看不到如“王莽新政”、“黃巾之爭”等類的為了變革不惜赴湯蹈火的場面了。

劉義真手指輕輕點著桌面:“其實之後的問題,朕也想好了。”

“其實問題的根源,便是錢要從哪來。”

他大手一揮,指向東方。

“那裡!”

“在海的那邊。”

“也在那裡。”

劉義真又指向西方:“外面,有無數我們想要得到的財富!”

“但首先,我們要有能去將那些財富搶回來的資本。”

“我們要用的,不是將士們的鮮>>

【暢讀更新載入慢,有廣告,章節不完整,請退出暢讀後閱讀!】

血,更不是利刃,乃至火炮,而是更高階的東西!”

劉義真指了指腦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