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糧食運不到關中,那就需要別的地方站出來填補這個缺口。

除了河南、江南,其實關中還有一個相當近糧食來源——

蜀地。

成都平原作為僅次於河北和河南產糧大戶,自從劉裕攻滅譙蜀以來已經十餘年沒有受過戰火侵襲,這些年肯定攢了不少糧食。

哪怕算上從蜀地運糧的那恐怖消耗,也多少能湊出幾十萬石糧食,這些糧食對於維持關中穩定的作用自然無須贅述。

況且。

蕭承之已經坐鎮蜀地將近十年。

哪怕他是蕭太后的宗親,劉義真也不放心將蜀地繼續交給他。

更何況這傢伙的兒子,未來的南齊太祖蕭道成可是劉宋王朝的掘墓人,要說劉義真心裡不防著點那是不可能的。

正好趁這個機會把蕭承之從蜀地撈出來,之後重新塞一個自己人進去。

這個人劉義真選擇的是在中原無所事事的裴方明。

裴方明自然算是良將,但是在陣容超級豪華的劉宋當中,還輪不到他一個小年輕出場。

王鎮惡、朱齡石、檀道濟、王仲德、傅弘之、朱超石……

這些人才是劉宋未來與胡夏、北魏作戰的主力。

把裴方明留著,他也撈不到什麼軍功,還不如派他去鎮守蜀地。

蕭承之被召回朝,那一直駐守荊州的檀道濟也該被召回來。

這麼一個有聲望有能力的將領放在後方,那是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

至於鎮守荊州的人選,劉義真心中也有數,將毛德祖給推了上去。

毛德祖歲數也大,讓他到後方養老也不錯。

現在的劉宋,青壯的將領多如牛毛,讓這麼一位老將還支撐在前線,就問那些年輕將領面子上能不能掛住。

很快,朝廷的調令傳到蜀地。

蕭承之在接到調令後面色說不上開心,但也絕對不算難過。

他和成都王劉義季告別後,便開始督促蜀地的各州縣調集民夫,將糧食運往北方。

從蜀地運糧,最先要過的一關便是從成都平原到漢中的這一段路。

這其中有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三條主要道路,蕭承之此次運糧就是從金牛道出發,直通漢中。

在這條路上,蕭承之也有幸體驗了一把諸葛亮北伐時的艱辛。

從金牛道運糧,往往每運輸一石糧食便要消耗一石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