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提議遷都(第1/3頁)
章節報錯
南北方的差距實在有些太大。
現在劉宋的都城在建康,想要從這裡控制北方實在有些困難。
站在國家的角度上,遷都北方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但萬事不是動動嘴皮就能做到,特別是遷都這種涉及到江山社稷的大事,哪怕是現在的劉義真也難以完成。
事實上劉裕早些年就曾想過遷都北方,那時候他將國都選擇為洛陽。
這一決議自然是被朝臣以“北魏未亡,河北未復。國都北方便是敵境”為由阻撓。
現在河北已定, 但劉義真相信這條決議一出就會有無數五花八門的理由前來阻止。
因為這和國都選在哪裡,北方平沒平定根本沒有關係。
還是利益。
自從漢家衣冠南渡以來,建康已經承擔了百年的國都職責。
在這一過程中,無數人在建康經營了無數條看得見看不見的利益鏈、關係鏈。
一旦遷都,這些百年的心血都會化為烏有,有誰會坐視這種事情發生?
就拿建康周邊的農田來說。
本來這裡的一畝田可能值幾百貫錢, 一旦遷都, 這裡的田地可能就值幾十貫。
光這一點,就能讓無數人家破人亡。
更不用說在這裡耕耘已久的南遷世家和本地土著世家, 一旦遷都,他們的損失已經龐大到不能再用錢財計算。
所以,遷都,從來都不是嘴上說遷就能遷。它將會直接關係到近千萬人的利益和整個國家體系的重新洗牌。
劉義真自己心裡其實也有些沒底,因為歷史上真正的遷都有四次。
大漢國都在經歷王莽之亂後,從長安遷到洛陽。導致關東世家勢力暴增,並逐漸發展成現在的世家政治。
歷史上北魏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將北魏國都從平城遷到洛陽,加速了胡人漢化。改變了“五胡十六國”以來“胡人政權不過三五代”的亂象,讓華夏曆史正式進入南北朝的時期。並且還為後來的“六鎮起義”及“東西魏分裂”埋下伏筆。
大唐、武周的更替算是危害最小的遷都之舉,唐玄宗繼續在長安締造了大唐的榮耀。但這背後藏著的卻是唐高宗、武則天小兩口埋葬關隴軍功集團的事實。
西晉到東晉,北宋到南宋……
這都不算!那屬於原本的國都被攻破,只能被迫南遷。
第四次則是大明從應天遷往北京。
……
這藩王都打到京師了, 還能有比這更大的事?
所以, 每一次不是因為改朝換代的遷都, 都會帶來極大的麻煩!
王弘有些猶豫:“陛下真要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