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禮後兵, 做皇帝,要講吃相,更要講道理。

對於各地的治理,劉義真也並未大刀闊斧的改革。

比如清河郡守,那就一定姓崔。

范陽郡守,一定姓盧。

渤海郡守,自然是姓高……

在這般趨勢下,若是還有冥頑不靈的漢人勢力搗亂,劉義真不介意讓他們嚐嚐什麼叫天子之怒。

這天劉義真一如既往的和謝晦、王修、王弘三人議事,卻被告知有北魏使者求見。

“不見!”

劉義真毫不猶豫的拒絕了對方的請求。

這個時候派使者前來,還能是幹什麼?

直到範道基親自進來說來人是崔浩的時候劉義真才抬起頭看了眼帳外。

謝晦是知道劉義真和崔浩的“關係”的,也知道劉義真寫去栽贓崔浩的信件,見劉義真一聽是崔浩有了反應不由戲謔道:“莫不是來和陛下認親戚的?”

劉義真被謝晦這句話給逗樂了。

“他要是真的願意來尋親,朕願用宰相之位當做禮物贈予他。”

此話一出,帳內官員都變了顏色。

他們還是第一次聽到劉義真對人有這麼高的評價。

王修凝重的問道:“陛下以為崔浩之才可為宰相乎?”

“綽綽有餘。”

劉義真的回答讓人倒吸冷氣。

甚至劉義真還加了一句話——

“縱使劉文宣在世,崔浩比之也不遑多讓。”

這下眾人對崔浩已經不是凝重,而是忌憚了。

文宣,是先帝劉裕在世時親自給劉穆之追封的諡號。

而劉穆之對於劉宋有多重要已經不用多說,完全就是文官第一人,地位比之輔佐漢高祖稱帝的蕭何還要高上一分。

劉義真還沒必要為了抬高敵人而貶低劉穆之,再加上劉義真的眼光迄今為止還沒出過什麼錯,他親自挖掘的王買德和高允都是經過建康朝堂檢驗的人才。

如此一來,說明崔浩或許真的有經世之才!

一時間,大家對崔浩充滿了敵意。

尤其是謝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