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裕將改革官制的任務交給劉義真,當然不是讓劉義真一個人關在屋子裡瞎搞,而是要和一眾官吏商議。

徐羨之、王弘、謝晦、傅亮,這些人一個都跑不掉。

劉義真回到自家府中先是起草了一份文書,就來到建康宮第二層內的中央官署處召集大家一起議事。

這種召集中樞要員議事的場面在前幾年並不少見。

但是當時召集眾人的是劉穆之。

現在則是劉義真。

眾人齊聚中書省,劉義真當仁不讓的坐在最中央,左手邊坐著徐羨之和謝晦,右手邊坐著王弘與傅亮。

此時,這五人就是維持劉宋朝堂的支柱。

“諸位應該知道我召集大家是何事,場面話就不說了。”

在座的都是手眼通天的人物,劉義真不信他們沒有提前瞭解此次會議的內容。

劉義真率先取出草擬的文書傳遞給眾人。

“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然自漢以來,位號不同,而晉之宰相,名尤不正。”

從曹操以來,丞相這個職務就被玩壞了,基本是反賊標配。

現在劉義真改革官職的第一要務就是分散相權。

“不如以三省之長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共議國政,此宰相職也。”

相權不出意外會一分為三。

甚至一分為四,為五,為六。

尚書省可以不設尚書令,而是尚書左右僕射。

中書令上面還有一箇中書監。

侍中也可以不止一位……

其實三省六部制這制度對於行政效率的提高一點好處都沒有。

之前只有一個宰相,現在卻是三個、五個、六個,用屁股想都知道中樞未來的扯皮事件不會少。

但它除了能減輕相權對皇權的威脅外,最大的作用就是平衡。

這點玩的最漂亮的就是後世的李世民。

在李世民的協調下,關隴集團、江南世家、漢人、胡人居然能和諧的共處一室,奠定盛唐之基。

現在劉宋的要應對的局面其實要比李唐的局面好一點,至少不用頭疼胡人的安置,而且沒有勢力恐怖的關隴集團。

只要把這碗水端平,矛盾就會暫時緩和,給劉裕充足的時間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當然,三省六部制不是沒有弊端。

過度的平衡,中樞權力的割裂會讓中央的效率變的低下。

所以就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指揮,整合起這些力量。

歷史上能做到這點的只有李世民和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

到了武則天和李隆基時期,他們都是全力扶持中書省,還搞出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等官職,相當於重新捧出一個宰相來,再也沒有三省六部制初設時的精妙。

這固然是有三省六部制不再適合唐朝後面國情的原因,但也說明了維持這股平衡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做的。

現在劉義真為了劉裕,他必須要冒險一試。

況且有王買德和高允輔佐,三個臭皮匠加起來至少在文治上不能比李二差吧?

下坐的四人也沒有異議。

三省代替宰相之職是大勢所趨,如果反對的話很容易被在座的其他人恨上。

而且他們本身都是三高官官,腦子出問題了才反對。

“尚書省,掌典領百官。左右僕射各一人,從二品,掌統理六官,為令之貳,令闕則總省事,劾御史糾不當者。”